中外学者共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第三平行论坛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任冠虹) 11月21日,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平行论坛(三)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金民卿和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执行秘书巴勃罗·沃马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主持开幕式。
金民卿指出,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文明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基本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些宝贵遗产不仅是人类可以倚重的精神资本,也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定力的历史底气。
“真正的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一场基于自身文明基因的创造性重构。”金民卿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重新审视、发掘并激活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这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有机的文明形态。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内生的、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化。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为所有全球南方国家提供的宝贵启示。”金民卿表示,全球南方走的是多元共生、美美与共的现代化新路,从各自深厚的文明传统中汲取智慧,以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共同开创一个既属于全球南方、也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未来。
沃马罗表示,面对当前全球多重挑战,应通过文明对话、多样性尊重与技术主权保障,推动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战略性合作,成为践行该理念的重要典范。
“全球南方的知识主权无法孤立实现,必须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构建。”沃马罗特别肯定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这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诉求高度契合。他表示,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应以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合作为样板,通过文明互鉴与知识共享,为构建更公正的未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论坛设置三个单元,分别围绕“传统文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全球南方国家的文化觉醒”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展开研讨。与会学者不仅挖掘了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化内驱力的宝贵价值,更系统辨析了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动力与阻力,旨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基因创造性植入现代生活,从而为全球南方国家开创根植自身文明的现代化新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探索、立足自身现代化实践形成的理论总结,更是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智慧结晶。作为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现代化的一般性内涵与共同特征,以及中华文明“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怀。这一价值内核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 “共同现代化”——不仅要让亿万中国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更致力于为世界各国人民参与和享受现代化提供新路径、新可能。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艾曼·赛义德·阿卜杜勒瓦哈卜结合埃及实践经验指出,全球南方国家正在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以文化遗产为力量源泉,构建根植本土文明的现代化事业。对全球南方而言,这条现代化道路既重视身份认同,也强调创新突破;既守护文化遗产,也追求发展质量;既立足本土知识,也拥抱全球互联。阿卜杜勒瓦哈卜表示,唯有让发展与社会文化认同同频共振,现代化才能实现可持续与包容性的统一,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新华社研究院研究员文建从媒体视角解读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文化觉醒之路。他表示,当前国际舆论对全球南方的关注呈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根源在于全球南方国家自身“经济重、文化轻”的现实处境——相较于经济的快速崛起,全球南方的文化影响力总体有限,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步、不均衡、不协调等特征。文建进一步剖析,思想殖民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深层原因。因此,他呼吁,全球南方国家需要通过文化觉醒实现精神独立,重拾文化自信,彻底摆脱思想殖民的束缚。唯有如此,才能为自身现代化进程扫清思想障碍,真正走出一条契合本国国情、彰显本土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法比安·塞瓦略斯·维瓦尔围绕拉丁美洲黑人及原住民的经验与知识体系,探讨了保护传统文化在全球南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南方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对原住民等社群传统文化与知识体系的保护与传承。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非对现代性的简单拥抱或拒绝,而在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相关积极实践已在全球南方国家显现,例如年轻人通过博客与在线平台重新诠释和分享传统文化,国际社会的相关条约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支撑。“理解并尊重全球范围内不同的发展理念与世界观至关重要。”维瓦尔表示,全球南方的现代化路径应是多元的、包容的,要让传统文化成为面向未来的创新源泉。
本次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主题,来自高端智库、高等院校等社科研究机构的学者与会研讨。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及新华通讯社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