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加强中阿新闻媒体合作 增进双方理解和友谊
2020-05-22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5月22日总第518期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5月20日,“新冠疫情下的中东国家对华舆情”线上研讨会举行。来自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和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参会,围绕中东国家对华舆情动向、特点、影响及对策等进行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主持会议主旨演讲环节。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前特使吴思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东国家对华舆情总体上是积极正面的,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得到了中东国家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在中东社会引发良好反响。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凸显了公共卫生治理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合作。

  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解晓岩认为,看待中东国家对华舆情应摒弃单一思维,采取多维思维、整体思维。要把对华舆情与做好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加强国际合作结合起来,整体思考、统筹谋划。当前,我们需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只有做好国内各项工作,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表示,舆情斗争是国际斗争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必须坚定信心、保持耐心、久久为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西方舆论战的受害者。针对西方舆论垄断的局面,我们要以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通过加强中阿新闻媒体合作,共同扩大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舆论上的影响力。智库机构及学者作为增进双方理解和友谊的桥梁,重任在肩。

  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原社长吴毅宏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外界对其认识度、认可度、参与度都在稳步提升,沿线国家舆论生态日益友善。此次疫情舆论的全球化传播、动员、互动、对冲是史无前例的,各类议题层出不穷。疫情全球蔓延推动了对华舆情发酵,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智库机构要加大议题设置的主动性,加强对“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中东学院院长罗林综合考察了阿联酋、沙特、卡塔尔三国媒体在疫情期间涉华报道,对他们在疫情不同阶段涉华报道的数量、主题、立场倾向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罗林建议加强驻外使节、学者利用海外主流媒体发声,对国际形势进行科学客观、合情合理的分析,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和国际社会反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原院长薛庆国表示,当前中东国家的对华舆论呈现观点多元、多样的特点,部分观点受西方舆论影响较大,不同国家的对华态度有所区别。阿拉伯国家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应重点争取的合作力量,学界和智库机构需加大研究力度,做好对阿传播工作。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李绍先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应注意改进方式方法,重视民间交流,善于利用自媒体讲述“中国故事”,做到春风化雨、不着痕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提出,新时期国际舆论分裂将成常态,我们要对这种态势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目前国际舆论场上彰显了中国立场的正义声音,但我们也要看到,“西方神话”在这次疫情中加速破灭,我们要在比较中树立信心,发出更加有力的“中国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唐志超和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教授温冰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研讨。此次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与北京语言大学联手为推进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而打造的“新冠疫情与中东”系列论坛之二。

责任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