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着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者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2019年01月21日 09:26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1月21日总第466期     作者: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黄群慧 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既立意高远,又积极务实。整个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我院贺信精神要求,全面客观总结我院过去一年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创新性地提出了2019年我院工作的总要求和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我们深受鼓舞。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奋斗,新时代我院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必须以科研为中心,以出高质量成果、高水平人才为重点,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根本任务。为此,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我院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及2019年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规划科学严谨,工作重点突出,措施针对性强。

  按照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在未来工作中具体要重点把握三方面。

  一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即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这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必须努力学习、深刻理解、坚决贯彻。

  二是正确处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学理看,一般可以认为学科体系划定了相应的学术领域,明确了各自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建设是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而学术体系界定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式,包括研究的问题、方法、手段、理论、组织和工具等,学术体系建设是促进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动力;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表述方式,话语体系建设既是学术研究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传播方式,话语体系建设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评价标准。因此,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既各有重点又紧密相关,在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既把握各自重点,又注重相互关系,最终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这是“三大体系”成熟的标志。

  三是协同推进我院创新工程升级版与精品工程、“登峰战略”和高端智库建设。迄今为止,我院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绩,站在新时代起点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一方面需要继续高质量推进这几方面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协同推进这几方面工作。创新工程升级版与精品工程是相辅相成、二位一体的,服务于学术体系建设;而“登峰战略”的学科建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强基工程”,支撑我院学科体系建设;高端智库建设是基于我院深厚学术基础的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服务于话语体系建设和重大决策需求。这几方面工作的重点都是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在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设计、措施制定等方面要注意协同推进。

  在实践中贯彻院工作会议精神

  朝克 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院工作报告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客观翔实、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的确,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们看到和感受到许多新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及其工作举措。首先,工作会议少了许多、上传下达的文件也少了不少,工作的抓手实实在在地放在书记所长身上,强化了工作责任制和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所局级干部有了更多时间抓各项工作,有更多时间精力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因此过去一年取得了较理想的学术成就。

  尤其应该提出的是,我院于2018年承担的改革开放40年百县调查重大工作任务,就是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圆满完成的。还有政策对策研究报告也是由于强化了书记所长的责任意识,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超额完成了任务,为我们的其他科研工作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此外,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及团队力量的重新调整与整合,使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在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来搞科研的重要性。

  报告的第二部分,谢伏瞻院长求真务实地部署了2019年的工作,这些都关乎到大家关心的一系列学术问题及使命,很鼓舞人心。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优秀、特殊、紧缺和急需的人才还要特殊考虑政策性规定。同时,也提示大家,在享受这些特殊政策性规定的同时也要避免所局级干部的学生在本单位内部近亲繁殖的现象。

  二是精准挂职也提得很好,这也是大家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与国际接轨,国外著名科研院校,基本上都会让新人到研究对象国或地区锻炼1—2年,再回到岗位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对精准挂职的实施要落到实处,刚毕业的年轻学者应走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的实用性,这对于后期进入实际科研包括科研管理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年轻学者未来的成长奠定较好的基础。

  三是谢伏瞻院长在提出本年度工作计划中还指出:“要着力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比较小的问题,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国有着十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与文明,我们要负责任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科学阐释我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让世界更多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中国今天的发展及其厚重的历史基础、中国今天开放的历史基因,从而从历史中找回自己的文明、找回自己的自信,传播好中国思想和精神。

  四是从谢伏瞻院长的讲话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尤其要强化成果的考核、考评、审查、审核制度。经费管理应该有灵活性,应该在促进生产力方面发挥作用,不应该阻碍科研生产力及科研发展。不同项目、不同学科、不同专家都有自己研究的特点与方式、方法和规律,尤其是基础学科、冷门学科研究经费的使用应该有很大灵活性和机动性,要重视其科研规律和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经费管理方式,这也是与时俱进实施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态度。要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的调整及经费使用情况的变动等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项目经费管理工作。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一定要强化科研项目最终成果的审查审核验收工作,避免重过程而忽视忽略成果质量。

  会后我们所将认真传达学习,在今年的工作中狠抓落实谢伏瞻院长的工作报告精神和王京清副院长及杨笑山组长的讲话精神,圆满完成本年度创新工程科研工作任务。

  持续推动人事人才制度改革 不断开创我院人才工作新局面

  崔建民 人事教育局副局长(主持工作)、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谢伏瞻院长代表院党组作的工作报告,深刻阐明了人才对我院事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就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创新、做好2019年人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不断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活力迸发的人才制度环境,推动各项工作立足新时代再上新台阶。

  一要构建更科学、更高效、更管用的人才管理体制。2018年,我院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绩效工资改革圆满完成,职工收入大幅度增长,从制度上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人才凝聚力度增强,人才高地效应凸显。但是,学术名家大家不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明显,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激发人才活力,我们要按照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要求,开展学科和人才建设状况普查,全面摸清我院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立足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考虑科研、科辅、管理等各类机构编制岗位设置,拓宽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发展空间,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破除影响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推动人才评价制度创新,健全人才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待遇能升能降的灵活管理机制,推进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

  二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下大力气实施高层次人才延揽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骨干人才。重视并发挥学部委员在打造一流团队、创建知名学派中的作用,形成学科和专业特色突出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坚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与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有效衔接,实施学术大师孕育计划、学科带头人造就计划、高端智库人才提升计划、管理骨干提升计划、青年英才提升计划等计划,更加关注人才发展的需要,促进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有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创新博士后管理制度机制,积极发挥博士后人才“储备库”和“蓄水池”功能。加大对人才的支持保障力度,赋予高层次人才更多资源支配权,全方位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三要探索更自主、更灵活、更精准的选人用人机制。一个单位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是用人单位最清楚。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招聘、评价等程序繁琐复杂,不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按照国务院“放管服”要求,积极支持院属单位依规依权自主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对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指导的学生、博士后留院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既防止近亲繁殖,又避免人才流失。优化新入院人员社会实践锻炼制度,在确保锻炼效果的基础上,对社会实践锻炼的时间、地点、形式等进行调整,实施精准挂职。今后,凡是适合院属单位自主决定、自主完成的事项都要研究下放,尽量少干预、不干预,防止像管机关一样管研究所,像管研究所一样管企业,像管干部一样管人才,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但是,“管”与“放”相辅相成,“放权”不是“放责”,前提还要管住管好,要强化监督检查和培训服务。

  谢伏瞻院长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出高水平人才,是出高质量成果、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基础和关键”。人才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决定着中国社会科学院事业发展的质量、层次、水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院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出高水平人才为重点,明确改革创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确保院党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扎根见效,为开创我院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推动我院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晓霞 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纪委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和领导讲话,为全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致我院贺信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和具体安排。直属机关党委和直属机关纪委将认真学习传达此次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落细我院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的建设工作。

  一是将坚持和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落细。继续把深入学习贯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好各类培训,切实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上下功夫。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创新方式载体,进一步加强党对纪律检查工作、统战工作和工会、青年、妇女等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确保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在各领域工作中,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将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落实落细。切实按照院党组工作部署和要求,将三次全会精神和任务要求融入我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任务工作中,体现到日常监督、院内巡视和纪律审查工作中。要立足科研单位实际,紧盯重要节点和重点领域,督促院属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扎实开展2019年院内巡视工作,继续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提升监督执纪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是将提高党务干部和纪检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落实落细。切实落实院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为契机,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对支部书记、纪检干部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同时注重加强巡视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推动党建工作、纪检工作和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为院属部门和单位取得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新成效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纪律保证。

  担负时代使命 建设“三大体系”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报告的主题是“担负起新时代的崇高使命”。党中央给我院的定位是阵地、智库、殿堂,我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是否坚强,取决于我们的智库功能和学术殿堂是否高端,是否具有前沿性、引领性。这也是我们的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就必须要有担当。谢伏瞻院长的报告讲得非常清楚,中国社会科学院必须要以科研为中心,以出精品、出人才为重点,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要认准我们的位置,认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家和国际上的学术位置、我们的学科在本学科本领域中的位置、我们的学者在其学科领域中的位置。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估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注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还要进行相应的整合、融合和提升。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三年行动计划、五年发展规划、十年发展纲要”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谢院长为我们勾勒出的一个很好的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

  我们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优势学科是气候变化研究。虽然现在很多研究所也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但多从各自的视角来看气候变化。从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历史研究、学科流派和代表人物这方面来看,城环所有很大的优势。这种竞争关系其实更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完善和提升。

  谢院长报告中还特别强调中国社科院有很大的一个优势,那就是我们有刊物、报纸、网络、研究中心、智库等很多学术平台,这让我们有了很大的综合优势,而这是很多其他研究机构所不具备的。像我们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就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它是一个国家一级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平台。我们可以把这个领域里的全国精英吸引到这个平台,让他们共同支撑“三大体系”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要看重自己的人才,也要吸引来其他部门的优秀人才。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将这些学术资源利用好,充分发挥我们的特长,完成我们的任务。

  谢院长的报告以平实的语言、务实的风格为我们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我们研究所来讲,要脚踏实地地去完成使命。这也是中央的期待、人民的要求、社会的期盼。我们必须以科研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想和观点来指导研究工作。

  努力落实构建“三大体系” 加强民族研究工作

  史金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听了谢伏瞻院长的报告,觉得很振奋,感到今年的工作报告在政治上、科研上、管理上都有了新的提升。政治上,报告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求全院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倡导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并有诸多具体措施。学术上,强调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打造创新工程升级版,更加强调实施精品工程,提出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管理上,围绕创新工程升级版更加求实,更加具体,提出要根据需要,启动部分学科调整,对一些措施符合总目标的要坚持,不符合的要加以完善,体现出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的作风。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是我院的一个老所、大所。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民族地区任务特别艰巨,民族研究工作需要加强。根据报告中提出的构建“三大体系”的设想,首先应厘清民族所在全国所处的学术地位。民族所在民族理论、民族历史和民族语言等领域都在全国保持高水平,起到学科引领作用。民族所既有服务于现实的前沿学科,又有放眼于长远的基础学科,其中包括多种绝学等特殊学科。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民族研究都有很大进展,民族所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短板。我们应按照报告精神,认真分析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规划,培养好学科带头人,组织好梯队,踏实打造原创精品,久久为功,在民族研究领域作出新贡献,继续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

  报告重点介绍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关怀下,我院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特大喜讯,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和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作出了规划。这也是全国史学工作者的特大喜讯。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显示出对历史研究高度重视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瞻远瞩。我院要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历史研究,带动全国的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属于基础学科,由此还体现了党中央对基础学科的重视。我院之所以有现在的成绩、贡献和声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基础学科的雄厚。因此,在坚持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的同时,也应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民族所有历史研究室,有一批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专家。中国民族史属于中国史研究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史学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成绩显著的领域。民族所不仅参与组织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出版各少数民族简史丛书,还出版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断代民族史丛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等代表性著作。此外,我院的中国民族史学会和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也挂靠在民族所。希望今后中国历史研究院在考虑研究规划和项目时,将中国民族史也作为重点之一。

  着力打造中国边疆研究的国家队

  邢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一开头就指出,2018年,我院大事、喜事不断,而中国历史研究院顺利组建就是其中的一件大喜事。组建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交给我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殷切希望和重托,对中国边疆问题研究和中国边疆学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边疆研究所要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武装头脑,指导中国边疆学的深入研究。要把总书记的贺信作为指导新时代中国边疆学研究的纲领性文件,作为构建中国边疆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中国边疆研究所发展和建设的灵魂。中国边疆研究所要以贺信精神为指引开展研究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着力提高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边疆研究所要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框架下推动中国边疆学与历史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全面总结中国历史上边疆形成和演变的规律性,把握其历史趋势,提高中国边疆学学术研究水平,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中国边疆学精品力作,把中国边疆研究所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边疆研究的国家队。

  中国边疆研究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找准新定位,成为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院党组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领导的新要求,适应新形势,尽快进入新角色,完成研究所的新功能转变。在这次组建中国历史研究院进程中,中国边疆研究所总体呈拓展态势,这对中国边疆学研究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要发挥好中国边疆研究所的特色。在我看来,中国边疆研究所有两个重要特色。一是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六个研究所中,中国边疆研究所不仅研究中国边疆的历史问题,也着力研究中国边疆安全稳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这是中国边疆研究所的一大特色。二是中国边疆研究所容量虽小,但设有两个智库,即新疆智库和海疆智库。因此,我们要着力打造这两个重要的学术智库,为中国边疆的安全稳定发展献言献策,贡献智慧。

  中国边疆研究所还需要借助中国历史研究院这个新型学术平台,在协调、组织和推动全国边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构建中国边疆学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中国边疆研究所还要着力推动中国边疆研究“走出去”和“请进来”,与国际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广泛而密切的学术联系,增强中国边疆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三大体系”建设是创新工程新抓手

  张晓晶 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谢伏瞻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绘制了令人振奋的蓝图,同时也给我们定下了目标、部署了任务。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三大体系”建设问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或者统称为知识体系建设,是创新工程升级版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创新工程的新抓手。报告提出,在摸清学科布局的情况下,拟定我院“三大体系”建设3年行动计划、5年发展规划和10年发展纲要;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面临着来自大学、研究机构和各大智库的激烈竞争。“三大体系”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在一些学科发展方面落后了,人才队伍断档了,相关领域的话语权也削弱了;而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我们更是感到重任在肩、挑战严峻。

  创新工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准入条件才能进入,但进入创新工程以后,个体与个体之间应该怎么进行分工协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每个创新项目的设计都努力体现出“集体性”,但真正操作起来,有时候并不是一个真正体现出分工协作、展现出合力优势的成果。

  可否考虑在创新项目层面,给首席研究员以更多的自主权,由首席研究员来挑选该创新项目的成员,从而实现项目层面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如果这个创新项目成员是首席“选进来”的,那么,首席的团队动员能力就会大得多。

  在所级层面,要有几个大的创新主题为统领,多个创新项目围绕几个大主题来持续推进,这样一方面能够突出长期跟踪研究,为“三大体系”建设筑牢基础;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整合所内资源,打通处室分割与创新项目分割,实现分工协作。

  在院级层面,现在提出更好发挥学部作用,这非常重要。学部本身就是一个统筹整合的部门,如果学部之间能够经常沟通协调,那么,打通院内各所之间的研究领域,实现跨学科研究,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人才布局相对完整的综合性优势,就具备了条件。

  当然,创新工程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更进一步地发挥基层特别是所级层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找到更适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的道路,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贡献!

  科教融合促发展

  王新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

  谢伏瞻院长在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对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的工作做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对2019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报告通篇坚持了“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调“两个维护”,政治导向明,学理分析清,是一篇务实创新兼备的好报告。

  谢伏瞻院长对大学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2018年“扎实推进大学建设,深化教育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我院专家群体优势,积极支持科教融合,探索形成办学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2017年成立的,到现在为止,刚刚完成了三个学期的工作,各项建设任务繁重。2018年,学校重点在建章立制方面着力,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近百个规章制度,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大大推进了制度建设。校园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院党组的正确决策下,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望京校区重新划归大学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期教室、学生宿舍方面的用房困难。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也开始起步,开局良好。

  搞好科教融合,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立起来的大学,大学的背后是数十个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水平一流的研究院所,有数千名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大学的师生期盼他们能多到学校来上课、办讲座、指导学生,提高大学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的目标。

  搞好科教融合,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各研究院所来说,也是有意义的。通过科教融合,可以使各研究院所及早发现优秀的“研究生候选人”,为研究机构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人才;通过科教融合,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增强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科教融合,可以开阔科研人员的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学术成果的体系化和系统化;通过科教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以利用党和国家给予大学的政策资源,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工作,为“人才强院战略”助力。

  大学成立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在各研究院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教融合工作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聘请了60位资深专家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聘请了41位年富力强的专家作为学校的长聘教授;各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有196人次来大学为本科生授课;大学共举办了160余场名师讲座,其中95%的讲座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有179位专家学者在大学为本科生担任学业导师。同时,有关研究院所也在大学的专任教师中,选拔了6人作为博士生导师,认定100多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在研究生院有关学系中,与科研人员一起培养研究生。还与一些大学的学院和相关研究院所建立了科研合作机制。

  在对2019年全院工作进行部署时,谢伏瞻院长再次强调,“各研究所都要积极支持社科大的教学工作,促进研究教学融合发展”。由此可见,科教融合是长期任务不是权宜之计,是体制机制创新不是临时的工作安排。为此,我建议对科教融合进行顶层设计,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打通研究院所和大学的人力资源调配渠道,实现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深度融合;建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协作机制,使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整体,共同承担党和国家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任务,实现科研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建立有关管理制度,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深度融合;统一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我相信,搞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教学融合工作,会使各研究机构如虎添翼,在新时代做出更优异的成绩,更会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早日建成“双一流”大学。

  在构建“三大体系”方面实现更大作为

  孙壮志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谢伏瞻院长在院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非常务实、全面,站位很高,紧扣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我院的定位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为我院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描绘了振奋人心的发展蓝图。特别是在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方面既有总体思路、长期目标,也有指导实践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分三个阶段,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院党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致我院贺信精神,对“三大体系”建设非常重视,每年对研究所提出任务要求,结合自身的学术优势和学科布局,撰写“三大体系”建设报告。各个研究所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出工作的方案。由于学科特点和认识上存在差异,各所侧重点各不相同,也缺少必要的抓手和统一标准,难以对科研工作形成必要的统领作用。

  谢伏瞻院长明确提出2019年围绕构建“三大体系”建设要做好六件事,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打造创新工程升级版;实施精品工程;摸清学科和人才状况;发挥好学部和学部委员作用;“名优工程”为构建“三大体系”服务。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与研究所其他方面的建设可以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以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导向,提升我院各个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地位和影响,确立或争取领先地位。

  近年来,院党组陆续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我院的学术竞争力,从出台2019—2020科研工作方案、举办高端论坛、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实施学科建设“登峰战略”到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大量院内调研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进行改革,激发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取得良好成效。在科研成果数量成倍增加的基础上又转向注重质量,瞄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好党中央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能否在构建“三大体系”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关系我院在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系到我院未来在国家乃至国际学术领域达到什么样的地位,是立院之本、强院之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提前布局。从我们国际片的研究所来说,第一是要把握好政治方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第二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提供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第三是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视角和手段。第四是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服务决策,发挥咨政建言的作用。第五是吸引更多的人才,并且为人才成长提供合适的平台和空间。总之,我们应该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进取,争取在构建“三个体系”方面有更大作为,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和期望。

  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香港院的重要作用

  周溯源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今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有着新的时代背景。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向我们发来了贺信。这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巨大支持,使我们倍受鼓舞。二是院党组领导班子配备齐全。一个坚强务实、素质过硬的党组班子是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关键,是重要的组织保证。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这次院工作会议,大家感到格外的高兴和激动。

  谢伏瞻院长在“担负起新时代的崇高使命”的报告中指出,2018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在各个方面都做出很大的成绩,努力发挥了三大功能。在人文社科领域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国家大局发展建言献策,我们的许多方案、建议得到中央和有关部委的重视,很多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谢伏瞻院长的报告,统揽全局,实事求是,讲成绩不夸张,讲问题不掩饰,提希望很明确。全院职工在新的一年里,将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王京清副院长的讲话讲了党建方面的成绩和要求,杨笑山纪检组长的讲话讲了纪检监督方面的成绩和要求。经验证明,党建是关键,纪检是保障。在新的岁月里,我们务必落实好党建和纪检的要求。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的创建,是我院党组服从国家大局需要作出的一项决定。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的创建得到了中央国家机关的重视与支持,也得到了我院领导和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人事局、科研局、国际局、财计局、纪检组都为我们提供方便,创造条件。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于2018年9月完成了全部手续,10月成功进驻香港全面开展工作。11月底,谢伏瞻院长利用在港开会的机会,视察了香港院,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肯定了香港院边创建、边开展学术活动取得的成绩,香港院的功能、任务和前景,应该注意的方法,给我们全院同志以巨大的鼓舞和明确的指导。在新的一年里,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将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发挥好学术窗口作用、交流桥梁作用、研究平台作用,发挥好组织研究、促进交流、服务大局的功能,依托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把内地的人文社会科学好成果传播到香港,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好声音传播到香港,团结香港的爱国爱港专家,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香港更好发展而服务。通过学术研究,通过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香港市民尤其是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通过介绍内地的社会建设成就,使香港市民建立起民族复兴的信心。香港院的工作需要得到院里各个部门、各个院所的支持,需要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希望大家多联系、多合作,共创佳绩。

  找准角色定位 发挥地方志作用

  冀祥德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谢伏瞻院长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方志办”)“围绕‘两全目标’攻坚,着力推进‘十大工程’协同发展,紧扣‘三大主题’开拓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对方志办以及全国各级地方志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更是对新时代方志人的极大鼓舞与鞭策。方志办应当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准地方志工作的政治方向,始终坚定地方志政治立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志篇章。

  谢伏瞻院长工作报告的主题是“担负起新时代的崇高使命”,这既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全体科研工作者的时代要求,又是对全国地方志工作者的时代要求。方志办及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要担负起新时代存史、咨政、育人的使命,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学活用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化自信的引领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记录者。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杂志、学会、中心、评价院、图书馆、方志办等要在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积极作用”。确实,方志办无论从其职能定位、职责性质,还是作为国务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代管单位,都应该在 “三大体系”建设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在学科体系构建中,方志学应该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积极作用。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不仅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价值,而且还能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之缺项,还有利于助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与方志学有关联的学科体系水平的提升。其次,在学术体系构建中,方志学应该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积极作用。最后,在话语体系构建中,方志学应该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积极作用。地方志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制度、贡献中国智慧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地方志,地方志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中应该也能够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谢伏瞻院长在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发展交叉学科;要大力扶持冷门学科、绝学、短板学科”。对此,我有两点学习体会:第一,近年来,我在法学与方志学的结合研究中,发现方志学就是一个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所以,近年来我提出方志学一级学科构建研究。那么,按照谢伏瞻院长的要求,我们就要培育发展方志学这个“交叉学科”。第二,如果方志学作为交叉学科不能成立的话,在国家社科规划办制定的国家社科基金代码表中,方志学属于一级学科“中国历史”下的二级学科“专门史”下的一个三级学科,传统上也确有一些历史学学者认为方志学是历史学的子学科。那么,在当下历史学之下的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诸多子学科中,方志学显然是谢伏瞻院长报告中所说的“短板学科”,对于这个“短板学科”,是“要大力扶持”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全国地方志工作者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视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要求,在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求真务实 勇于担当

  闫国飞 民族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我院今年的工作会议安排十分及时,内容非常丰富。谢伏瞻院长所作的工作报告紧扣时代主题,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十分深刻,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任务、使命和地位。工作报告全面客观地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年来的工作,既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深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非常务实。

  201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方面推出了许多新的举措,对中央的各项重要批示和交办任务,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相关论述十分全面深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性质和任务,工作报告突出强调,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提高政治站位。此外,工作报告还要求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健全活力迸发的人才制度环境。下一步需要继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学科在科研任务、科研人员构成方面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避免人才流失,不搞“一刀切”。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学习贯彻工作会议精神 做好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

  刘红 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局长

  谢伏瞻同志的工作报告文风朴实、内容丰富、数据翔实、重点突出,总结工作有宽度,分析问题有深度,政治站位有高度。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院实际,是院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是推动我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行动指南。王京清同志的报告对进一步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部署,是全院党建工作的重要遵循。

  工作报告中对过去一年的离退休干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要发挥好荣誉学部委员、学部委员等离退休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谢伏瞻同志讲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老同志。”在分组讨论过程中,谢伏瞻同志、蔡昉同志、赵奇同志、韩大川同志先后来到离退休干部代表小组参加讨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体现了院党组、院领导对老同志和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与会老同志为之动容,倍感振奋。

  1月16日,恰逢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召开。会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反复强调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组织引导老同志发挥优势和作用,突出问题导向,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抓好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自身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新一年的工作作出了部署。

  多年来,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院属各单位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的有力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得到了老同志的高度肯定。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会再接再厉,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和院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院党组、院领导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指示要求,切实把为老服务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做细、做快、做优;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保持离退休干部队伍稳定;进一步重视“银发人才”作用,完善我院离退休专家学者发挥专长的平台和条件;进一步发扬优良作风,奋力开创离退休干部工作新局面。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