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澳门五日行
2023-06-09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6月9日总第647期 作者:赵云田
分享到:

  ◇赵云田(近代史所)

  1999年7月12—16日,我应台湾省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邀请,去澳门参加学术研讨会。会后又游览了澳门街景,这一切至今印象深刻。

  7月12日上午,我乘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于午后到达澳门国际机场,会议主办方派车接我们到下榻的宾馆休息,会务组及时送来了会议的有关资料。晚上,台湾省一位学者朋友前来看望,告诉了我许多信息。朋友说:夏潮基金会成立于1996年,创始人是在台中后里区眷村长大的宋东文。1988年,宋东文首次回祖籍陕西探亲,以后又多次到大陆访问,游览北京、云南等地。频繁的大陆行,加上从事电子行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了“让两岸更贴近一点”,他便成立了基金会。夏潮基金会定期举办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活动,赞助两岸学术团体的学术研究,不定期举办两岸的相关课题学术研讨会。

  7月13—14日,研讨会在位于澳门新口岸宋玉生广场内的澳门教科文中心举行。两岸学者按大会规定的顺序,介绍了自己论文的要点。研讨会进行得很顺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热切期盼。

  会后,组委会安排了大陆学者游览澳门,先后参访了大三巴牌坊、大炮台、观音像等景点。陪同的老师介绍说:大三巴牌坊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语“圣保禄”发音接近粤语中的“三巴”,所以也称大三巴教堂遗址。圣保禄大教堂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日本工匠协助建成,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三至五层构成金字塔形,牌坊顶部是十字架,其下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展现了圣母、耶稣等形象。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圣保禄大教堂先后被焚毁3次,最后一次是1835年,被火焚毁后,只留下石砌前壁,该壁形似内地的牌坊,因其历经风雨侵蚀而不倒,被人们视为“奇迹”,成为澳门的标志,在澳门八景中,称为“三巴圣迹”。陪同的老师最后笑着说:“澳门流行这样一句话:‘不去大三巴,就不算到过澳门’。大家今天都到了澳门了!”众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大炮台原名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称其为大炮台,坐落在大三巴牌坊侧面,建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至熹宗天启六年(1617—1626),原本是用来防御海盗、保护圣保禄教士的,所以所有权属教会,后来才转为军事设施区。陪同老师带领我们边参观边介绍。我看到,炮台上有一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古木参天,别是一番景象。整个炮台为不规则多边形,墙约五六米高,由花岗石砌成,女儿墙不像内地那样呈雉堞式,只是在架设大炮的地方略有降低。40多门巨型钢炮放置在炮台四周。炮台上有一古塔,分外醒目,空地中心还有一排平房,样式独特。陪同老师解释说:古塔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那些平房属南欧式建筑,原来是营房,1965年改为气象台的办公室。陪同老师还告诉我们:大炮台在1966年解禁,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区。1998年4月,在大炮台的中央建成了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城堡的顶层则开辟为大炮台花园。在陪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大炮台走了一圈,俯瞰澳门全景,的确非常优美,再远眺珠江口一带的风光,更是缥缈神奇。

  观音像位于澳门新口岸新填海区海面人工岛上,在澳门文化中心斜对面,全称观音莲花苑。该人工岛与新口岸新填海区堤岸之间,由一道长约60米的行人通道连接。陪同老师带领我们来到这里时,大家都面有不解之色,因为观音像太高了,又建在一个半圆形的球体上。也可能陪同老师感觉到了大家惊奇的神色,解释说:这座观音像高21米,全部由铜铸制而成,设计师是葡萄牙雕塑家李洁莲,负责铸造的则是南京晨光集团。那个半圆形的球体,是观音像的莲花基座,实际上是一个佛教文化中心,是直径长约20米的半球体建筑。中心楼高两层,地下一层为图书馆,以多媒体形式反映儒、释、道三大东方宗教的信仰和文化,上层是一个陈列宗教物品的展览厅。听到这些解释后,大家的神色缓和下来,并小声议论起来。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师说:这观音像和我们印象中的有点不一样,容貌特别,还低着头。陪同老师听后解释说:因为这座观音像是外籍雕塑设计师构想的,所以和传统的观音容貌有差异,不过它造型简洁流畅,具有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与欧洲雕塑相结合的风格。大家围绕观音像转了一圈,体会陪同老师的讲解。当我们最后离开观音像的时候,海浪拍打着观音像的基座,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仿佛启示着佛海无边、世界大同、各民族和平共融的景象。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每每想到回归的场景,我还是会心潮澎湃。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她能给未来写出完美的结局。我坚信:宝岛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