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楚瓦什人族源之争
2019-12-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10日第1833期 作者:李伟丽
分享到:

  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逐渐加深、拓宽。游牧部落也在丝绸之路的拓展下走向更广阔的宜居地。楚瓦什人的祖先便是公元前后游牧到伏尔加河畔的中国北方游牧部落的后裔。当今的楚瓦什人属于俄罗斯第四大民族,操楚瓦什语和俄语,居住在伏尔加河中部流域的楚瓦什共和国境内。关于楚瓦什人族源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主流观点是楚瓦什人的祖先是保加尔人。历史语言学告诉我们,保加尔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自18世纪以来,俄国和西方史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研究,迄今尚无一致看法。

  保加尔人理论占据主流

  18世纪后半期,国际学术界出现了关于楚瓦什起源的芬-乌戈尔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有德国史学家约翰·谆门、I.Ch.恩格尔,以及俄国史学家卡拉姆津、费尔索夫等人。他们提出了楚瓦什祖先属于芬-乌戈尔部落的假说,利用的资料大多是16—18世纪西欧旅行家的记载,或者是18世纪史学家的著作。这些记载或著作往往把楚瓦什人和车里米斯人、摩尔多瓦人混淆。如英国人杰尼科逊于1558年5月访问切博科萨雷,他把楚瓦什人当作摩尔多瓦人。17世纪上半期在俄罗斯居留过的英国牧师理查尔德·詹姆斯、17世纪德国旅行家阿达姆·奥列阿里和荷兰旅行家伊万·斯特留斯,以及17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的瑞典地理学家、语言学家菲利普-约翰·斯特拉林别克等人,都曾经到达伏尔加河中游的切博科萨雷等地,他们在游记中把楚瓦什人叫作“车里米斯鞑靼人”。

  进入19世纪后,俄罗斯学界提出了保加尔人起源于斯拉夫人的理论,其创始人是俄国史学家Ю.韦涅林。他认为,匈奴、可萨、阿瓦尔、哥特人甚至法兰克人,都来源于斯拉夫部落。А.А.亚历山大·福克斯、匈牙利民族学家P.洪法尔维等人有楚瓦什人起源于可萨人的猜想,洪法尔维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认为楚瓦什人是某个势力强大的可萨部落的后代。

  С.М.米哈依罗夫是楚瓦什第一位史学家、民族学家。他认为楚瓦什人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南部,起初向南迁移到北高加索,然后再迁移到伏尔加河中部流域,居住在伏尔加河左岸、卡马河一带,最初以保加尔人的名称为人所知,后来在鞑靼蒙古人征服活动之后,迁移到原属马里人的楚瓦什北部地区。因此,很多马里人和摩尔多瓦人逐渐混杂到楚瓦什人中。

  19世纪中期,形成了楚瓦什人起源于保加尔人的理论。П.И.莎法里克是保加尔人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他认为楚瓦什人是具有匈奴基因的保加尔人的后代,保加尔人生活在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后来为了摆脱可萨人的统治,迁移到伏尔加河和卡马河一带。

  克拉普洛特、И.Н.别列津、Н.Ф.卡塔诺夫等人收集了一些中伏尔加地区刻有保加尔语言的碑铭文献,在解读这些碑铭的过程中,楚瓦什人源于保加尔人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圣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的侯赛因·法斯汉诺夫于1863年解读保加尔人碑铭时,发现其中的楚瓦什语成分。1866年,А.Н.波波夫出版的《俄国古代稿本年代记概要》一书,刊载了斯拉夫-保加尔可汗名册。史学家Н.И.伊利明斯基据此推断,楚瓦什人是伏尔加保加尔人的后代。А.А.库尼克释读保加尔可汗名册,认为保加尔语的数词和楚瓦什语的数词很接近,多瑙河保加尔人、卡马河-伏尔加河保加尔人和喀山保加尔人都有亲属关系,是现代楚瓦什人的祖先。楚瓦什人起源于保加尔人的理论产生至今,在学术界占有绝对优势。

  无法解释族源形成过程

  Н.И.阿什马林1902年出版的《保加尔人和楚瓦什人》一书,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保加尔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书分析了希腊、阿拉伯及欧洲史家和旅行家关于中伏尔加河地区可萨人、保加尔人等民族的记载,认为“关于保加尔人的诸多原始史料,总是把保加尔人的名字和匈奴人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中伏尔加河地区诸民族的语言现象分析发现,从马扎尔语的语言成分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语言接近于古代楚瓦什语,与它们同源的语言分成几种方言;并且“保存在少数碑铭上的文字清楚地表明了伏尔加保加尔人的语言和现代楚瓦什语是相同的”。

  М.П.彼得罗夫在《论楚瓦什族源》中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楚瓦什语接近蒙古语和突厥-鞑靼语的共同祖先,即原始阿尔泰语。古保加尔语和现代楚瓦什语有共同性,楚瓦什人是保加尔人直接的、纯正的后裔。这是在历史语言学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很有价值。除了科学分析,彼得罗夫也猜测“楚瓦什”名称可能来源于楚瓦什人发祥地中亚的楚河。

  除了保加尔人理论外,20世纪上半期还有Н.Я.马尔等人提出的“本土论说”。他们信奉“雅弗语学理论”,提出“语言新学说”,认为史前时期的雅弗语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分化为含语语族、闪语语族和印欧语族,同时还有乌戈尔-芬兰语、蒙古-土耳其语,而楚瓦什语是上帝建造的通往这些语言的桥梁。马尔的论断显然不符合科学的语言学理论,与历史语言学亦毫无关系。他强调的是楚瓦什人起源的本土论。

  20世纪中期,В.Ф.卡霍夫斯基的《楚瓦什民族起源》是对该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本土论不能也不可能解决楚瓦什民族起源问题,提出保加尔理论虽然最接近于科学地解决问题,但不能给出楚瓦什民族形成的完整图像,因为它太局限于保加尔部落的历史问题。尽管保加尔是楚瓦什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但不能完全解释族源形成的历史过程。《楚瓦什民族起源》使用了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语言学等资料,认为包括保加尔人、苏瓦尔人在内的楚瓦什人的祖先,在远古时代的亚洲时期就已加入匈奴部落,与古代蒙古人、中国人、乌戈尔人为邻,从一些汉字和楚瓦什语的读音上分析,很多楚瓦什语受到汉字发音的影响。

  源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

  当今对楚瓦什早期历史和族源的研究主要有楚瓦什共和国学者Н.И.叶戈罗夫,他主要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楚瓦什人的早期来源。

  叶戈罗夫认为楚瓦什人的祖先来自乌桓,他的《关于保加尔-楚瓦什可能的祖先中亚乌古尔(乌桓)民族语言同一性问题》(《西域文史》第4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分析、考证,认为保加尔-楚瓦什语的历史祖先分离于共同的原始突厥语,并且在乌古尔—恩乌古尔—保加尔部落联盟西迁之前就形成独立的中亚方言;古保加尔人来自乌古尔部落,居住在伏尔加河右岸的保加尔人的一支,保存了自己的语言,15—16世纪形成楚瓦什民族。随着4—5世纪突厥部落和蒙古部落持续接触,最早的突厥语借用词开始渗透到原始蒙古语中。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看,保加尔人的分布区域大约在这样一个区域内,即可以实现乌古尔语与蒙古语、东伊朗语撒克逊-乌孙语相互作用并联系的区域,同时与中国内地的语言相互作用并联系的区域,即大致在今蒙古国东部和我国内蒙古一带。

  我国学者李锦绣、余太山《有关Bulgars族源的若干问题》(《欧亚备览》第8辑)认为,保加尔人主要是鲜卑部落之一,Bulgar应该是一个突厥语部落名称,其词源应求诸阿尔泰突厥语族,其词尾-gar应即见于其他Huns部落,诸如Utigur、Kutrigur、Onogur等名词中的-gur。-gar、-gur音近可转。

  从文献资料看,中文史籍里在读音上能够与“Bulgar”大致对应的族名有仆骨、拔野古等。拔野古之名最早出现在北朝时期,属于漠北铁勒九姓之一,分布于独洛河北,后来也见于突厥阙特勤碑。公元前3世纪,属于铁勒诸部的拔野古参加了以丁零为核心的部落联合体,而在匈奴后期,一部分丁零人逐渐西移。匈奴灭亡后,大部分丁零人南迁蒙古草原和准噶尔盆地。四五世纪之交,作为欧亚大陆世界性民族迁徙大潮中的一股巨流,丁零人也由南西伯利亚祖居地大批向中亚内陆迁徙。5世纪初,已远达阿姆河上游之地。后来,柔然汗国和突厥汗国相继兴起,为了躲避柔然和突厥的侵袭和掠夺,一些丁零人向西迁徙至里海沿岸。由此看来,拔野古很可能与保加尔人有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