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处暑:暑退秋澄 天地共生
2025-08-19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91期 作者:意娜
分享到:

  意娜(民族文学研究所)

  8月23日,我们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位于立秋之后、白露之前,每年公历8月22—24日之间。“处”意为“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即炎热的暑气至此渐消。然而,在中国南方,处暑时节往往仍伴随“秋老虎”的炎热,人们用“处暑十八盆”来形容余热未尽——处暑之后还能洗十八盆澡,大约还要热上三周。这表明,处暑并不意味着暑热体感的立刻消失,而是夏季盛极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即将滋长之前的一次炽烈回光,如同潮水虽高却已转流。

  七十二候是诞生于先秦、完善于汉唐的观测体系,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的方式,将一年细分为72个物候节点。战国时期的《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的处暑三候为“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一候“鹰乃祭鸟”,古人观察到此时老鹰大量捕猎,并有先陈列猎物后再食的习性,遂以“祭”喻之,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敬畏;“肃”有肃杀、清肃之意,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草木渐黄,空气渐凉,自然进入收敛的节奏,与《周易》所说“秋收冬藏”的阴阳转化思想相契合;三候“禾乃登”,“登”即成熟收获,黍稷稻粱等谷物在此时登场,呈现出自然馈赠与人类劳作的统一。

  在农业社会,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农事重心由“生长”转向“收获”。“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的谚语,正是这一节点的写照。处暑前后食物渐丰,民间也讲究通过饮食来补益身体和振奋精神。处暑要吃鸭肉,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之说。鸭肉性凉,既能清热去火,也契合中医“秋冬养阴”的养生理念。此外,东海沿岸往往选择在处暑前后举办“开渔节”,渔民伏季休渔后扬帆出海,既顺应了海洋生态的节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智慧。

  当夏季蓬勃的阳气退潮,通往阴性世界的帷幕也随之展开。与处暑时间相近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人们往往通过放河灯来祭祀先灵。荷花状的灯盏随水漂流,不仅寄托对祖先的思念,也为生者祈福安康。与三候中“禾乃登”的物候相对照,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时间管理上的智慧:通过将节气与节日相互呼应,圆融地处理了生命与死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古人通过观察处暑的物候来调节生活与农事,这是对自然的顺应与尊重。当代社会仍需要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引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