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大金砖”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
2025-04-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58期 作者:董惠梅
分享到:

  董惠梅(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美国政府近日出台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市场深刻动荡。与之相反,中国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主动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金砖合作机制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随着金砖扩员至“大金砖”时代,金砖国家的总体实力、代表性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显现。然而,“大金砖”时代的开启也伴随着巨大挑战。这不仅包括扩员与合作深化之间的冲突,还包括成员国间协调成本的增加以及来自美国等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经历重大变化,主要发达经济体正积极推动“产业链回流”和再工业化,在主要高科技领域对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实施限制措施,这给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带来了显著影响。鉴于金砖国家命运与共,为了实现共同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深化经济协作,推动“大金砖”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加强经济合作是推动“大金砖”

  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济互补性和资源整合是巩固“大金砖”合作机制的基石。金砖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上展现出显著的互补性。特别是新成员国的加入,进一步激发了各成员国合作的潜力。阿联酋、沙特、伊朗等新成员国是能源出口大国,金砖国家扩员后,石油产量占全球的40%,而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国。能源领域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占全球的40%,农业产值超过50%。巴西和俄罗斯的粮食出口与中国和印度的进口需求形成互补。此外,中国在农业科技、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可以为其他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产业链升级。这种互补性不仅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长,还为“大金砖”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金融合作与“去美元化”提升金砖国家的经济自主性。面对由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金砖国家正积极促进本币结算和建设独立的金融体系。俄罗斯提出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边数字支付平台“BRICS Bridge”,而中国与巴西等国则致力于推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发展,以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随着2025年1月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国,其GDP规模在全球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经济规模的扩大为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成员国对美元的依赖,还提升了它们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

  新兴领域合作成为推动转型和培育增长新动力的关键。金砖国家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确定为合作的重点方向,并为此成立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组和光伏产业工作组,以支持工业4.0技术的发展。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金砖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一致,有效促进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绿色能源项目的合作。此外,金砖国家在低碳技术和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多边机制与全球治理改革增强了制度性影响力。金砖合作机制通过扩员和“金砖+”模式,将自身代表性从新兴国家扩展至整个“全球南方”,覆盖全球近一半人口。在联合国、G20等平台,金砖国家协调立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民主、更公正的方向发展。202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由中国等金砖国家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合作决议,彰显了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这种制度性权力的再平衡,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了更多包容性,也增强了“大金砖”合作的可持续性。

  “大金砖”国家间经济合作的

  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大金砖”时代,金砖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23年,它们共同贡献了全球进出口总量的32.7%(不包括俄罗斯和伊朗)。然而,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现有金砖十一国间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4.3%(2023年数据)。观察双边贸易数据,部分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呈现增长趋势。以中国为例,2023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4.3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9.1%,这一增速远超中国整体外贸的增长速度。2024年,仅前三季度,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已达4.6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5.1%。此外,印度尼西亚与金砖国家的贸易额达1732.9亿美元,占其外贸总额的36.1%。在能源领域,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主要能源出口国与中国、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费国之间的互补性合作,占据了全球原油出口的36%。

  在投资领域,金砖国家同样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金砖国家共吸引了3149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IFDI),占全球IFDI流量的24.32%,其存量达5.7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存量的12.88%。在对外直接投资(OFDI)方面,金砖国家在2022年的流量为1993亿美元,占全球OFDI流量的13.38%。然而,成员国之间的IFDI流入规模相对较小,且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截至2020年,中国在成员国间的IFDI存量中占据了90.7%(1514亿美元)的份额,主要流向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尽管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一直在增长,但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中依然占据较低的份额。2006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2.032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9%;流量为8.093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4.5%。但截至2023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直接投资存量、流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流量的份额均有所下降,分别为2.3%(698.8804亿美元)和4.2%(75.1796亿美元)。

  以高质量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完善合作机制,增强战略互信。目前,机制协调不足仍是“大金砖”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的主要瓶颈。随着区域市场的整合和金融合作的深化,加强机制协调是金砖国家应对内部分歧和外部压力、推动成员国经济合作走深走实的关键举措。因此,推动机制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多边框架和务实合作至关重要。可考虑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框架协议》,优先在能源、农产品等领域实现关税减免,并逐步扩大至全领域。建立争端协调机制,设立常设秘书处,以协调成员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政策分歧。

  深化产业链与供应链合作,构建区域价值链。以中国制造业优势、俄罗斯能源资源、印度信息技术、巴西农业资源为核心,共同打造“金砖制造”品牌,降低对美西方供应链的依赖。确保关键物资的安全,建立粮食、能源、医药等战略物资储备联盟,以应对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性危机。

  推动金融体系加速改革与创新。拓展本币结算的范围,推广人民币、卢布、卢比等货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加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职能,扩大该银行资本规模,优先资助绿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转型项目,并鼓励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参与。

  强化智库与民间互动交流,巩固合作成果。加强智库交流与知识共享,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增强合作韧性。成立金砖国家智库联盟,定期发布合作指数报告,以提升社会认同感。举办金砖国家论坛、博览会等活动,搭建企业、学界、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通过设立奖学金、交流项目等形式,鼓励青年学生和学者互访学习,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推动“大金砖”经济合作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金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金砖国家需以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破解合作瓶颈,深化利益融合。唯有如此,方能将“大金砖”合作打造为平等有序的多极化世界支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金砖智慧”与“金砖力量”。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