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沉浸式旅游:红色叙事新模式
2022-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2日总第2497期 作者:邓昭明 夏杰长
分享到:

  文旅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目标。“沉浸式+”正成为当下风靡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红色旅游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热度持续升温,一大批优秀的红色主题沉浸式党课、艺术作品、剧本游戏、展馆展厅、教育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渐成规模。这些沉浸式红色旅游产品具有还原度高、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等特征,为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认可和喜爱,值得关注和研究。

  “沉浸”的内涵特征与产品体系

  “沉浸”的字面意义,是指人浸泡在水中的状态,引申为人全情投入到某项任务或者某个环境当中。沉浸式红色旅游是指通过艺术、科技、表演等多元手法来生动呈现中共党史和红色文化,全方位调动受众的感官和情绪,让旅游者完全投入到营造的红色文化情境之中,引发深层次的共鸣,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教育效果。

  准确理解沉浸式体验,要把握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沉浸”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二是“沉浸”是私人订制,而非大众产品。三是“沉浸”是本质回归,而非商业噱头。几乎所有文化体验的高质量发展结果,都可以以受众实现“沉浸”体验来描述。因此,沉浸式体验内容的出现,是各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体现了现代服务业“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并非昙花一现的商业噱头。

  沉浸式红色旅游产品大致可以分为演说型、文艺型、代入型和生活型四种类型,各有特点和侧重。

  演说型。演说型内容通常是一段红色故事讲解或是一堂红培课程。演说是介于“表演”和“宣讲”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刻意的表演,也不堆砌党史细节,而是采用一种真实亲切的语言表现形式,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通过讲解员(讲师)的个人魅力、讲述的高超技巧和内容的精巧设计来达成听众的“沉浸”体验。因此,演说型产品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讲师本人的素质,具有不可复制性。

  文艺型。文艺型产品包括红色音乐、舞蹈、影视、演艺等或是上述内容的综合体。红色歌曲如《十送红军》《我和我的祖国》,红色影视如《长津湖》《中国医生》,红色演艺如《井冈山》《伟大的转折》《再回延安》等均属于此类。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出现了一种综合了音乐、诗词、影视片段、现场表演、纪录片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新型党史课,如湖南衡阳党史馆开发的“星火起湘南”音乐党史课。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艺术元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红色旅游产品采用。

  代入型。代入型产品通过场景营造和内容设计,让体验者以特定人物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色故事,以达到深度沉浸的效果。该产品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沉浸式红色剧本游戏。玩家需要通过阅读剧本来代入一个特定角色,在主持人(DM)的引导下完成体验。根据体验场景的不同,可分为在“剧本杀”门店体验和在室外实景体验两种不同类型。二是沉浸式红色戏剧。此类产品的角色设定相对简单,一般是统一角色和简单的任务线索。在沉浸式红色剧场中,体验者和演员之间近距离互动,舞台边界相对模糊,如江西省泰和县依托马家洲集中营旧址打造的《暗斗·马家洲》沉浸式戏剧。

  生活型。生活型的红色旅游与其称之为“产品”,不如表达为红色基因自然传承的结果,同时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赣南、延安等革命老区,随处可见带有红色元素的标语、街区、大桥、书店、民宿、餐厅等。在这些地区,红色故事人人会讲,红色歌谣广为传唱,红色活动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已经浸润到了城市乡村的肌理和普罗大众的生活之中。旅游者来到这些城市,会不由自主地被城市和乡村里的红色元素、红色氛围和红色精神所感染。让红色文化融入生活,是沉浸式红色旅游的理想形态。

  沉浸式红色旅游的价值赋能

  在宣传推广方面,沉浸式红色旅游产品具有明显优势。一是体验方式新颖,吸引媒体关注。沉浸式体验是在看展、听课、参观旧址等传统红色教育产品基础上的创新升级,契合了红色旅游、思政教育、党史教育等多领域的媒体关切。二是产品辨识度高,吸引市场眼球。通过场景搭建、人物换装、战场模拟等手法,沉浸式红色旅游可以获取“高颜值”的图片和短视频等宣传素材,通过融媒体渠道实现广泛传播。三是产品体验感好,旅游者主动传播。沉浸式红色旅游聚焦于故事讲述,能让受众以“剧中人”而非“旁观者”的视角体验红色故事,建立起“时代同理心”。真正“入脑入心”的红色旅游产品,能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获得好评和推荐。

  沉浸式红色旅游以增强受众体验感和获得感为导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红色主题的沉浸体验是基于在地红色文化,融合艺术、科技、剧情、表演等多项元素,对党史内容和红色故事进行重新解构和二次加工,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生活、亲近民众。例如,优秀的演说型红色旅游将演说者的生命体验和红色故事进行深度融合,建立故事与演说者、故事与听众、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三段式连接,达到推己及彼的艺术效果,而一个代入型红色旅游内容的创作,要经历从党史到故事、从故事到剧本、从剧本到沉浸式剧本游戏的三重内容转换,体验层层递进、立意直抵人心。

  “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衡量一个红色旅游产品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评估其教育效果。沉浸式红色旅游打破了单一的故事讲述方式和党史宣讲模式,其教育效果的实现不在于让受众记住多少党史知识,而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进行生动展示,激发主体反思,在与体验者互动、启发、交流的过程中,唤起其内心深处的共鸣,让受众在情感沉浸中,深刻体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红色文化和生活融为一体,当红色精神塑造着城市气质,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旅游者,都会不自觉逐渐“沉浸”其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各类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是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近2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持续投入下,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300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的红色景区管理体系。但受政策、产品、人才等原因所限,许多红色旅游景区的运营模式相对固化,效率偏低。2021年8月,文旅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鼓励试点单位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合作、授权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沉浸式红色旅游产品如红色电影、红色“剧本杀”、艺术党史课等,正是契合红色景区持续运营的文化创意产品。基于对该产品的联合开发和运营,可将单一的景区参观拓展为一天及以上的研学实践或党史学习教育课程,从而达到整合专业力量、激活红色旅游景区的目的。

  从各地实践看,沉浸式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和教育、体育、科技、艺术等各行业融合发展的结果。近年来,沉浸式红色旅游内容呈现井喷态势,“沉浸式”已然成为引领青年群体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文化体验的发展方向,但是,也有专业人士和媒体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乱象表达了担忧。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优秀的沉浸式红色旅游产品的出现,也相信有关行政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引导沉浸式红色旅游的规范和创新。

  (本文系第6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红军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的空间格局与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