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2021年农村合作经济学学科发展综述
2022-01-1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1月14日总第591期 作者:赵黎(农村发展研究所)
分享到:

  2021年,农村合作经济研究聚焦合作社转型升级与质量提升、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以及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与功能等方面,采用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利用大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呈现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并重、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融的特征。

  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

  合作社的转型升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把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重点开始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苑鹏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提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关系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孔祥智从组织和制度建设视角出发,提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规范合作社的决策制度和分配制度,并通过同业联合、异业联合、产业链联合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任大鹏认为,应以利益衔接机制的规范化为重心,提升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以土地托管为重点,提高对小农户的衔接能力;完善合作社的支持政策,精准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鼓励合作社通过联合与合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作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对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与高质量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廖小静等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引导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对于产品附加值高的种植类家庭农场,可鼓励其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可鼓励特色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或综合性合作组织为种植类小农户提供服务。此外,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应以金融和信息、技术培训为主,应减少财政补贴等直接资金支持方式。

  此外,参与者的认知因素与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对合作社的规范运行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王军和刘亚辉从主观博弈论视角出发,分析创办人与普通成员的认知因素对合作社规范性的影响。王生斌和王保山从奥派经济学“企业家的企业理论”视角出发,剖析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证检验。

  合作社的组织运行与质量提升。在新发展阶段,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发挥示范社的示范效应,强化合作社社会责任的履行,可有效完善合作社组织运行与治理机制,推动合作社质量提升。孔祥智和黄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联合社运行机制在环节依附度、多元度、兼容度、辐射度方面各有差异,但都具有资源整合效应、行业自律效应以及组织带动效应。徐旭初和金建东研究发现,联合社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所处产业、产区乃至更宏观的因素影响,在宏观和局部性状所提供的机会结构及其潜在制度收益中,通过围绕联合社发展的诸多行动者的具体策略性行动,可以将具体潜在制度收益变为显性制度收益。王军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与非示范社相比,示范社能够相对更好地为成员提供有效的产品收购、产品销售、业务培训和互联网等经营服务,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张颖等分析认为,应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应为合作社履行社会责任、积累社会资本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发展与协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在实践中逐渐呈现出组织多样化的发展特征。孔祥智认为,作为合作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其改革方向一定是越来越符合罗虚代尔原则,其结果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罗虚代尔式合作经济。

  在供销社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方面,学者研究认为,合作社从某一类型的单一合作发展为集生产、供销与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有利于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优势。从供销社的发展历史看,王军等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供销合作社百年演进历程,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供销合作社在畅通城乡商贸流通、繁荣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供销社的现实条件看,苑鹏认为,在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如何加速小农户从兼业化、副业化、分散化、粗放化的生产方式向专业化、职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的现代自立农户转型是关键所在,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题中应有之义。从供销社地方实践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研究表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种值得倡导的发展模式,应该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产业组织形式。此外,有学者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法,探讨了“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制度优势。朱乾宇等以黑龙江、河北、内蒙古三个地区的三家不同类型合作社为例,比较分析了合作社单一合作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内在差异和关键机制。刘学侠和温啸宇选取经营状态良好的国家级示范社典型和已经被取缔查封的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对企业领办型合作社的风险问题和制度规范进行总结,进而建议完善对合作社信用业务的监管和支持机制,调整法律对股权结构和分配制度的界定, 并敦促企业主体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

  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方面,王勇认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可有效解决农民合作社发展不规范和实力较弱等问题,提升村党支部的影响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增加农村人才储备。曹斌以青岛市东石洪海农作物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例,着重分析了“莱西经验”。于福波和张应良以山东和贵州两家典型合作社为例,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党支部领办、联村党委领办两类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的运行机理与治理效应。

  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方面,马良灿以贵州省塘约村为例,探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乡村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张浩等研究表明,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以及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是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两难”到“双赢”的有效途径。林雪霏和孙华基于晋江市华洲村与围头村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同一制度环境下的两个村庄,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赋权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内在张力。李强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过程中行政嵌入的现象,从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双重逻辑出发,指出效率逻辑主导下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实践、特别是乡村干部报酬管理,是行政权力积极介入的主要领域。

  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与功能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济功能已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但其社会功能与其他多维功能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在挖掘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与其他多维功能方面,董进才、范佳瑜认为,为促进农民合作社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类农民合作社,实现政府优惠政策对合作社的全覆盖,加快农民合作社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积极搭建农民合作社嵌入社区治理的实体平台、服务平台和参与平台,并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社区认同培育中的作用。萨兹·吉尔等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合作社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资本之间关系的一个文献综述,即合作社如何创造内部社会资本并影响当地社区环境,以及当地社会资本的存在如何促进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帕瑞拉·冈萨雷斯和奥特加·阿隆佐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社在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不同维度促进了当地社会创新。坎德米尔等对2010—2020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农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和农户采用环境友好耕作方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公共政策和非公共政策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从发挥单一经济功能向发挥包括社会功能在内的多维功能转型,是新时代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特征。李博和高强研究发现,牧区合作社不仅要承担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而且要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文化传承、乡村治理、新民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贝纳维德斯和艾伦哈特分析指出,合作社发挥社会作用或多维功能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可测量的影响因素)与组织的多层次研究、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和创业机会的生成过程,是未来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四个重点方向。

  农发所本学科发展进展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室结合创新工程项目,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合作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课题为载体和支撑,发挥研究团队的学术优势和农村调查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研究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若干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

  2021年,该研究室成员先后赴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就农民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与规范化发展、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国内外资料与文献研究,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在国际交流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国际合作项目启动,围绕农业经营结构变化对农民合作社治理机制影响的中日对比研究相关主题,与外方学者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就课题推进情况进行了数次磋商与交流,并就进一步推动课题顺利完成与日方负责人达成共识。

  2021年,该研究室成员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学习与探索》等学术期刊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7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一般中文期刊14篇,一般外文期刊3篇。总体而言,研究主题聚焦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其中,陆雷和赵黎合作完成的“从特殊到一般: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的省思与前瞻”聚焦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回顾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化与市场化过程,阐释集体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收官之年后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该研究室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情调研重大项目1项、院智库项目1项、农业农村部软科学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研究室成员主编或参与出版各类学术专著6本。曹斌完成农业农村部主持编撰的《大国农业系列丛书——日本农业卷》,从产业发展和生产要素构成视角系统介绍了现代日本农业发展特点。崔红志、曹斌和赵黎参与了《中国“三农”研究》(第五辑)的撰写工作,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地方探索与经验、日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此外,研究团队提交了各类要报和智库报告共16篇。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