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刘庆柱:历史紧密服务于国家发展

——深入学习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精神


2019年01月15日 08:55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15日总第1616期     作者:刘庆柱

  2019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致贺信,并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对于有着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大国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有着极为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史学史上,对历史学的这一定位是最明确、最清晰、最突出的。这样的科学定位,基于“历史”是“社会”的“过去时”。“社会”只有知道自己从什么地方来,才能把握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这也就是“历史科学”。而所有的“科学”都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历史科学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它对人类社会的“服务”应当是十分宽广、深刻的。

  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是基于新时代的需要。历史科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继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扣紧时代脉搏,瞄准历史研究大方向、大问题,为党和国家提供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使中国历史研究院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思想库”。

  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各国既紧密联系而又各自面临不同历史际遇、不同发展环境的全球化时代,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是全世界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应当向世界各国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让世人知道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崇信“中和”思想与“和合”文化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汉唐时代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和合”之路,与其后西方“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殖民主义”之路有天壤之别。

  我们的历史研究应当紧紧围绕时代关切的问题、涉及国家大事的问题。例如“国家认同”问题。“国家认同”就是“认同国家”,也就是“爱国”,这是对所有中国人的基本要求。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

  我们也应当讲清楚,“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历史”。当然,我们尊重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历史,但是讲清楚我们的历史,激发中国人民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热情,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永恒主题。为此,我们的历史研究还应当进一步深化。比如,中国历史上的“中和”思想,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思想”,五千年来它如何反映在我们的历史中?其“物化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什么?“中”就是“国家至上”。出土《清华简》记载了早在夏代之前虞舜就“求中”以建都,又记载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求中”于“嵩山”。此后直至宋代,“大中原”一直作为历代都城所在地。陕西宝鸡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之“中国”,就是国家都城在国家中央。中古以后,虽然金元明清国家都城设置于北京,但是海陵王认为“燕京乃天地之中”。这些“中”的理念又延伸至国家都城、宫城的城门“一门三道”,都城、宫城四面辟门。现今保存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可谓“中”的理念达于极致。在中国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中,连续不断地代表“国家至上”的“中”说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不论什么族属管理中国,国家至上已成为“永恒真理”。这些应当是历史学工作者予以深思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宁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