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江蓝生:说“我和(hàn)你”


2018年09月27日 12:41    来 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蓝生

  台湾地区跟连词、介词“和”相当的词读hàn(与“汉”同音),如“我和你”,台湾同胞写的是“我和你”,可说的却是“我hàn你”。一般人不明其来历,还以为这个“和hàn”音跟台湾的方言有关系。其实这个音是地道的北京音,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规范读音推行于全国。

  “和”读hàn音首见于1932年的《国音常用字汇》,《国语词典》(1937年—1943年出齐,共8卷)第三册收录“和”han的去声音,并注明“(北平语音)。连词,用同及、与”。1949年以后这个读音在大陆地区逐渐淡出,被读书音hé所替代,而台湾地区却延续下来了。1945年台湾光复后开展了国语运动,1947年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印《国音标准汇编》,其中第四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国音常用字汇》,可见台湾地区“和”读hàn音遵循的是20世纪30年代曾在全国推行的语音规范。

  “和”读hàn(汉)音的依据其实是老北京话,一些记录北京方言的词典收录了这个读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侯精一先生调查了北京南城50岁以上土生土长的北京人20人(满族4人,汉族16人),发现这些人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上述用法。例如:

  (1)并列连词用法(40%用hàn,60%用“跟”):

  去去去!什么什么呀,一边儿去!

  这是哪儿hàn哪儿啊!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咱俩谁hàn谁呀,甭说那个!

  (2)介词(引出关系者)(20%用hàn,其余用hé)

  他hàn这事儿没关系。

  我hàn你一块儿去。

  弟弟hàn我一边儿高。

  (3)介词(引出处所)(30%用hàn,其中两人兼读hài,其余用“在”)

  他hàn哪儿住?

  车就hàn门口搁着呢。

  台湾地区“和(hàn)”的用法与(1)(2)相同,但没有(3)的用法。

  据调查,除了北京话,还有一些北方地区的方言里连词“和”的读音与老北京话的“和(hàn)”相当,如甘肃张掖市民乐县,山西霍州东区,山东沂蒙山区的平邑方言(相当于北京hàn的和hài)等。

  那么“和”的hàn音是怎么得来的呢?换句话说“和(hàn)”的本字是什么呢?

  俞敏先生1988年曾对“和(hàn)”的语源做了简约的说明,认为源自“唤”:

  1988年春,一位王老师,东北人,说话里就有“甲huàn乙,桌子huàn板凳”。我问他:“你的东北话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原籍唐山。”这下子我可找着那个“唤”了:“我”先“唤你”,随后咱俩人一块儿“去”,多么顺理成章啊!huàn不过是异化掉了个介音罢了!

  俞先生的推测得到了天津吴桥、河北无极、哈尔滨等多地方言的佐证。这些地区的并列连词、关系介词都读huàn,本字就是“唤”。2008年我在电视中听见画面中一男子说“这事儿你怎么不唤我商量?”这是一个歧义句,既可理解为“你怎么不叫我来一起商量”,又可以理解为“你怎么不跟我商量”,显然,“唤”正是在这种典型语境中演变为介词、连词的。

  从“唤huàn”变为hàn或hài,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动词“还”huán当副词用时(他还没回来),北京话、东北话口语音读hái,也有读hán的,这跟“唤”连词、介词读hàn、hài完全平行。此类语音异化是语义虚化引起的,语音与语义的关联在于区别性,脱落[u]介音,使动词(常用词)与副词或连介词等虚词在语音上有了区别。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用作连词、介词的“和(hàn)”是个训读字,因为其本字“唤”虚化为连词、介词后发生了音变,无论从语音还是语义上人们已看不出,也感觉不到hàn跟“唤”的联系,所以从意义出发,选用了“和hé”这个字代表口语中读作hàn音的连词、介词。

  (作者:江蓝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王宁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