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以高度的学术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法学体系

“法治中国与学术责任——新时代中国法学体系建设研讨会”召开


2018年10月30日 14:50    来 源:     作者:记者王春燕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杨崇海/摄

  本网讯(记者王春燕)10月28日,“法治中国与学术责任——新时代中国法学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举办,是法学所建所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谢伏瞻,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信春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姜建初,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梁彦,全国人大常委会专职常务委员冯军等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谢伏瞻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网记者 杨崇海/摄

  谢伏瞻指出,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法治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卓越成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学所60年的发展历程是其中的一个全息缩影和精彩注解。60年来,法学所与中国的法治事业同步前进,为中国的法治发展和法学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肯定、学界称赞、社会认可与尊重。

  谢伏瞻强调,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的使命,也赋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前所未有的贡献聪明才智、展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希望法学所及所有关心中国法治和法学事业的同志,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奋斗,创新进取,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包括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作出无愧于新时代、不负党和人民期望的新贡献。谢伏瞻对法学所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五点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以建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为目标;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坚持恪守正道、勇于创新;必须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

  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信春鹰讲话。本网记者 杨崇海/摄

  信春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根本要求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法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最具实践性的学科,更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当前,法治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征。法学所在过去的60年中,通过几代法学家的努力,在民主、人权、法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等领域,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法学所年轻一代学者,应以老一辈法学家为表率,倾心治学,秉承法学所所训“正直精邃”的良好学风,注重与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造新的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讲话。 本网记者 杨崇海/摄

  李培林指出,法学所建所以来,几代学人同心同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学者职责和学术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法治发展与法学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代,法学所要把握好“三重点”“两任务”,在未来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着力发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和社会法,完成好民法典编纂、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两项任务。切实把法学所建成马克思主义法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强阵地,法学基础理论与法治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最高学术殿堂,党和国家在民主法治人权领域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讲话。本网记者 杨崇海/摄

  张文显指出,法学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悠久的研究所之一,是中国法学理论和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繁荣法学理论、推动法治建设、培养法治人才、促进中外法学交流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学所建所至今,一直与中国法学会有着特殊缘分和密切联系。进入新时代,我们将继续秉承优良历史传统,携手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 杨崇海/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本网记者 杨崇海/摄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300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法学所和国际法所老干部、毕业校友代表和全体在岗人员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