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通知公告
余敦康先生追思会在京举行
2019-07-26 作者:供稿:肖雁
分享到:

追思会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主持追思会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余敦康的女儿余楠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余敦康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19年7月24日在京隆重举办余敦康先生追思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主持,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贾俐参加。余敦康先生女儿余楠、门生故旧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60多名学者参加了追思会。牟钟鉴、杨曾文、吴云贵、马西沙、周桂钿、李景林、王宗昱、韩秉芳、汪学群、班班多杰、张践、郭沂、陈静、张涛、梁枢、罗安宪、冯金源、卢国龙、邹昌林、王健、孙波、李富华、段琦、尕藏加、陈明,赵广明、赵法生、蓝希峰、张顺平、王正、张宏斌、肖雁、李晓璇、刘志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缅怀余敦康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追忆他为人为师的往事,深切表达对余先生的景仰与怀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指出,余敦康先生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思想创造力的学者之一。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对儒、释、道研究均卓有建树,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钩玄中国宗教之源,梳理华夏文明之流,以天下为己任,以“人能弘道”的文化担当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一代学人之楷模。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西沙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牟钟鉴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马西沙研究员深情追忆与余敦康先生三十多年的交往,说他是“真正经历过苦难,而又能爬起来成就伟业的人,是我们这个时代一流的人物”,他用“真诚、真诚、真诚”来形容余先生的为人;牟钟鉴教授回忆了与余先生第一次相遇,他们之间长达四十多年的亲如兄弟的深厚友情,以及在学术上的合作过程,余先生的过世令他悲伤不已,夜不能寐。他说,余先生学术功底深厚,思想活跃,为人耿直,是非分明,又诙谐幽默,潇洒自在,是一位“真人”,牟先生建议出版余敦康全集;周桂钿教授也表达了对余先生深藏40多年的感激之情;冯金源研究员说自己能够走到今天,和余敦康先生的教导和鼓励分不开,他要永远感谢他;卢国龙研究员认为自己学业上受影响最大的是余先生,他出版的每一本书都与余先生有关;赵峰教授回忆了与余先生交往的趣味往事,倾诉对先生无尽的怀念,抒发了对余先生难以忘怀的师生情谊;赵法生研究员认为余先生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的研究恢复了中国哲学作为为己之学和生命哲学的本来精神,兼有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强调的现代意识,可以同时避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双重陷阱,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值得深入研究和系统挖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吴云贵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冯今源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班班多杰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与会学者赞誉余敦康先生对学术的杰出贡献和对中国文化的敬意与热爱,同时体味他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困惑与忧虑。

  李景林教授说,余先生崇尚智慧,号称“死不改悔的乐天派”。他提得起,放得下,看得开,而这正是中国哲学具有的儒、释、道精神的体现,他将余先生的人格归纳为“名士其表,儒士其里”,并得到了余先生生前的认可。他认为,余先生主张通过经典诠释推进哲学发展,他认为,诠释学是通过和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以达到理解。中国经学思想史,就是要写出中国文化的自我,写出中国文化的精神现象学。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要立自己一家之言,这是他对学术研究的一种理解和期许。对魏晋玄学的研究,不是用认识论方法进行研究,而是作为整个的人,自己人生经历和困境,启正魏晋玄学,达到与之整体相通,从而找到“我”的主体存在,建立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是学术本身的精神。他以全身心的生命投入学术研究,力图通过返本开新为当代中国文化寻找一条出路,而这正当下中国哲学研究特别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

  王健研究员通过重读余先生的著述,回顾老师生前教导,从余先生诙谐潇洒的言谈话语背后,捕捉到他内在的困惑与焦虑,认为余先生是带着一种困惑和焦虑离开的,而这种困惑和焦虑是来自一个哲人的困惑,这种焦虑是来自中国文化的大问题、大关怀,来自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及未来的困惑和焦虑。

将余敦康先生的影像资料转交给女儿余楠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余敦康先生被称为当代魏晋名士,他一生追求真理,为人真诚洒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思想遗产,对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和现代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整理和发掘。

  (供稿:肖雁)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