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04-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58期 作者:明海英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明海英)4月11—13日,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学术年会(2025)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全国的150余位学者与会,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议题。

  立足历史深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不断深化历史文化认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进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各界的参与合作。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搭建好交流平台,打造研究矩阵,产生更多创新成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表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就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个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守正和创新的关系以及“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关系。要深度聚焦既定研究方向,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概念、基本理念、基本问题研究,搭建理论体系建设的“四梁八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确立航标、航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在致辞中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学研究的主线。民族学各分支学科应深入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坚持以政治引领为根本,扛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历史责任;要坚持以学术创新为驱动,推动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服务国家大局,书写时代答卷。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延中表示,要时刻关注党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进程,立足中国特色,坚持开放式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对话。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与建设需要前沿实践,实践调查不能局限于过去的一个村落或社区,并且要有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情怀。

  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的深层逻辑

  与会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多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策创新与法治道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会副会长方李莉表示,中华民族的“自觉性”是近代以来在中国与西方的相互审视和比较中生成的。不仅要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发生与发展机制、元符号所构成的元意识、符号域进行研究,还要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分层、结构与再生产,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符号机制与运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古代国家祭祀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延续、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进具有深远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段超表示,深入探究国家祭祀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内在关联,能够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深层逻辑。保护和传承祭祀文化遗产,则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与历史借鉴。

  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任建敏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学者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为研究起点,尝试通过区域视角解读传统中国社会结构。通过阐释“大一统”的原理、宋以来“礼下庶人”的结构过程与国家认同、传统中国的身份标签等议题建立中国区域社会历史新的解释框架,理解中国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从华南研究出发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经验与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段成荣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空间流动性显著增强,这一变化不仅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社会结构互嵌的关键纽带,也为深化民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教授姬德强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提出以来,如何对国外受众进行精准化信息投送、对话沟通,成为做好中华民族外宣工作的破局关键。他分析了海外社交媒体、AI引擎及海外主流媒体作为一种话语环境,对我国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带来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许晓东主持开幕式。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