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历史地理学发展
2025-04-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58期 作者:张煜
分享到:

  本报讯 4月14日,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辑室在京主办两场学术活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李孝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鹏应邀分别主讲“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中国古地图”“重审英国历史地理学中的剑桥学派”。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主持。

  李孝聪首先介绍了其三十余年来调查、寻访和研究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中文古旧地图的经历。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中文古旧地图主要来自清末民国时期在华工作的朱赛佩·罗斯个人收藏品,这些中国古地图向全世界展示了历史上的中国,扩大并深化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李孝聪详细梳理了罗斯在华的生活经历及其收藏工作,介绍了罗斯藏书藏图的主要去向和收藏机构,指出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中国古地图正是部分流传海外的罗斯藏书和藏图。李孝聪多次访问意大利地理学会寻访其收藏的中文古地图,并对馆藏目录加以订正。据他统计,意大利地理学会收藏的中国古地图基本上都是明、清两代编制的舆图,总计283幅,包含全国性疆域政区舆图、地方专题舆图以及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风俗图谱资料等内容。

  李孝聪精选了部分意大利地理学会保存的中国古地图珍品进行展示并加以释读。他认为,罗斯带到意大利的中国古地图与绘画可视为七百余年前马可·波罗东方叙事的现代延续,有助于欧洲公众接受并理解中国古代王朝地理和传统舆图的含义,拓展对古代中国的认知维度,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绘制地图的历史因素、技术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展现出欧洲特别是意大利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持久的文化交流。

  李鹏首先介绍了他对《剑桥历史地理学130年》一书的翻译工作。剑桥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源头,19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深受剑桥大学的影响,通过梳理剑桥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历程,可以更好地认识国际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他认为,剑桥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肇始(1888—1919)、初兴(1919—1928)、重构(1928—1945)、成熟与专业化(1945—1966)、新征程(1966—1976)、改良(1976—2003)、新方向(2003—2018)等发展阶段。剑桥学派的发展并非线性,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一发展过程也展现出一百余年来历史地理学家的兴趣、目标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在英国和世界其他历史地理学术中心不断追求发展的背景下,历史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日益国际化的分支学科。

  李鹏提出,剑桥学派是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建构的主要思想资源之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侯仁之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受到剑桥学派关键人物达比的指导,阙维民便指出侯仁之完全领悟了达比的历史地理思想,进而阐发其对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此后,剑桥学派的阿兰·贝克受邀来华访学,并与中国历史地理重要教学科研单位的同行们进行学术交流和实质性对话,这些交流对话也促进了国内历史地理学界对如何处理西方理论与本土传统之间关系的讨论。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关注剑桥学派的范式转移对当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影响,重思历史地理学的人文性和统一性、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国际化等问题。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与两位主讲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煜)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