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化文明互鉴下的美学研究
2025-04-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58期 作者: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4月13日,“文明互鉴下的美学研究——纪念《外国美学》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出席会议并致辞。

  《外国美学》集刊于1985年创刊,首任主编、顾问分别由汝信、朱光潜担任。创刊以来,该刊站在美学研究前沿,关注国际学术动态,系统引介外国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积极推动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对话与互鉴。2005年,《外国美学》编委会重组,此后由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扬州大学文学院共同编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该刊已成为国内外美学研究者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张江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美学研究需要坚持“两个结合”,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资源,巩固文化主体性;同时,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眼界、更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国外美学研究的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当今时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面对变革与机遇的双重挑战,希望同志们能够勇于肩负起时代重任,努力回应现实关切;也希望《外国美学》发挥好阵地作用,成为中外美学思想碰撞的“百花园”,为中西美学交流互鉴和中国美学繁荣发展,特别是为构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起到更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丁国旗表示,《外国美学》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术自觉,不仅注重译介理论,也深度参与中国学界的核心议题,在深耕外国美学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致力于探寻其背后潜藏的、富有哲思的深邃内涵。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深度交融的当下,我们对外国美学的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在国情、语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在构建中国式美学体系过程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文明互鉴消解二元对立,以本土经验回应全球议题,始终坚持“人民美学”的价值导向,这是《外国美学》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认为,近年来,中国美学的研究不断深化,既汲取了西方美学的理论精髓,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外国美学》的编辑出版工作,与学界同仁携手,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繁荣贡献力量。

  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定勇谈到,《外国美学》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青年学者成长的摇篮。40年来,该刊通过严格的匿名审稿制度、专题工作坊、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培育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在理论引介与经典重构、跨文化对话与本土化创新、学术共同体构建等方面,《外国美学》都称得上是一个生动的典型范式。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原总编辑、全国青年美学学会原会长程孟辉回顾了《外国美学》的创刊历程。他说,《外国美学》初创阶段(1985—2000)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翻译文稿,反映了20世纪晚些时候中国学者在外国美学研究方面的阵容、样貌、规模,与他们的学术成就、思想水平、研究风格以及学术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活跃度。这本刊物承载着中国学人对世界美学的探索热忱,见证了中国美学研究与全球思想对话的深度融合。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外国美学》主编高建平介绍了2005年以后《外国美学》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如推动自然来稿与约稿相结合、经典问题研究与美学新趋势研究相结合、美学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与新的美学书籍阅读介绍相结合,并增加美学研究动态介绍等新板块。高建平谈到,近年来,美学研究得到各方面重视,各个分支充分发展,不少新的美学杂志相继问世,美学研究迎来了大繁荣的时机。在这一背景下,《外国美学》将坚持自身特点,办出特色,“继续坚持做一种尽管可能是小众的,但不可替代的研究”。

  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回忆自己在治学道路上与《外国美学》的交往经历,肯定其对中国美学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就刊物未来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路育松主持会议开幕式。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优势学科主办、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承办。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