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民族所举办首期双周报告会
2024-09-27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06期 作者:张亦瑄
分享到:

  本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近日在京举办首期双周报告会。民族所副所长丁赛主持报告会,民族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王锋出席报告会并致辞。

  民族所助理研究员刘壮壮分享了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的《中国古代农牧政权地缘结构转换与“大一统”国家建构》一文的主要内容。在该文中,刘壮壮以南北农牧政权地缘格局的互动为线索,探讨了这种互动对于我国“大一统”国家建构以及中华民族融聚的历史作用。他认为,自汉唐以来,随着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及生产环境的演变,我国北方游牧政权中心自西向东不断转移,而中原农耕王朝的政治重心也由关中平原东移至洛阳、开封一带,农牧政权政治重心的地缘格局形成“阴山—关中”“燕山—中原”两个前后相继的互动交融轴心。在这两个南北对应的交融轴心下,历代王朝为实现兼跨农牧两大区域的“大一统”国家建构进行了长期探索。

  刘壮壮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农牧政权均有机会获得中国“正统”,均存在对中华文明的一致认同和对中国“正统”地位的政治诉求,而正是在共同的政治追求和对中华文明的一致认同下,才会出现农牧政权对兼跨农牧区“大一统”国家的持续追求。

  民族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在点评环节表示,该文视野宏大、理论水平突出,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她建议进一步优化文章叙述结构,更加深入地理解“大一统”概念,补充论述它与农牧中心东移的关系。她还建议青年学者树立长期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多学科知识拓宽研究视野,潜心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者对刘壮壮的分享提出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内容涵盖文章运用的生态与经济逻辑对更广泛地区中心转移问题的适用性、宏观理论框架与微观考证细节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青年学者如何通过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材料来促进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民族所集聚了历史、语言、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宗教、文字文献以及世界民族问题等多领域专业研究队伍。双周报告会旨在充分发挥研究所的跨学科研究优势,探索有组织科研的新形式,为科研人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交流研究心得搭建平台,营造共同讨论、共同推进学术研究的积极氛围。此次报告会为年度首场,未来将以双周为单位定期举行。报告会将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和分享主题灵活调整形式,以确保学术交流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融合。

  所内各研究室研究人员、民族所在读研究生参加会议。

  (张亦瑄)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