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1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性别社会学:中国问题、研究范式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在致辞中表示,性别社会学研究室的成立回应了社会的迫切需求,标志着学者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和责任担当。今后,研究室要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别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入研究与性别紧密关联的重大现实问题,与国际学界展开相关对话,推进性别社会学创新发展。
性别社会学的中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围绕中国性别社会学历史脉络与当下发展,梳理了性别研究的中国本土历程及其特点、概念、议题的本土化与争议。她认为,中国性别研究议题主要包含三方面:对gender概念的二元论误读和留白,与性脱钩的gender带来的性别研究导致性权与女权的观念与范式分歧;中国的性别研究历程中学术化与政治化取向的分歧;性别研究的阶级性问题导致性别研究出现底层化和精英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宋少鹏提出,对于妇女问题的讨论,近代中国知识界基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经验的定位和20世纪90年代学者对西方理论问题化引介遵循着不同的知识脉络,不同时期的学者选择了在当下情境亟须讨论的难题,中国性别研究的本土化始终面临着自我定位问题。在性少数议题本土研究的发展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伟认为,需要关注性少数本身的历史化和中国本身的历史化、情境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性少数群体面对的局限和机会。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罗牧原进一步指出,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经验的前提是要加入既有的话语结构,本土化需要学者更加严肃地面对个案的代表性与普遍性问题,处理好个案与中国的关系。
性别社会学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可梳理了性别社会学学术变迁的过程和话语脉络。常见的性别社会学研究范式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女性主义研究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和交叉性范式等组成。杨可提出,性别社会学作为一门相对年轻、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社会学分支,学术共同体内对基本主题、假设和分析策略是否已达成共识尚待讨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教授黄盈盈认为,在谈范式之前需要先谈范畴。如性/别研究领域关注更多的是性别的流动性和多元性别,对话的首先是生理性、行为学的性行为以及大众关于性的认识,而近两年国内关于女性主义研究和性/别研究的对话逐渐增多。
关注到性别社会学中的交叉性范式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苏熠慧提出交叉性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当下的处境与全球政治经济变迁紧密相关。她认为,交叉性理论面临着碎片化和情境化的问题,对交叉性范式的理解和运用需要站在历史和全球的角度,回到具体的情境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肖索未认为,交叉性范式并不指向群体的分化,需要关注到其本身是一种结构性理论,通过将性别理解为制度、文化和社会关系,代入更大的社会现象的分析。性别社会学属于跨学科研究,本身具备冲突、批判和反思等过程,需要关注不同范式的预设和局限性。
性别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李洁介绍了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立、发展过程和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专委会近年来收录的年会稿件呈现出年轻化、研究议题中产化、城市化等特点,与主流的交流和对话仍然不足。她说,性别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需要专业化的学术研究者在公共舆论的巨大分化和社会学学科内的相对边缘位置上,应对时代巨变下的性别议题,寻求交叉研究的潜在可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以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为例介绍了性别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以及专业化研究在当前学科设置下面临的边缘化风险。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姜佳将结合智库与编辑的工作经历,指出行动和理论结合的可行性。“积淀学术理论,提供更多回应时代问题的性别研究,是性别社会学学科建构需要直面的重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在国内外,在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不平等之中,性别问题始终是重要问题。性别社会学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研究需要以问题导向为主,回应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到国家层面的社会问题,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支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妇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研讨会。
(项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