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运用影像叙事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2023-06-09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6月9日总第647期 作者:邓卫荣
分享到:

  本报讯 5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共同主办的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与影像叙事”,就如何利用影像作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如何运用影像叙事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进行专题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北京市民族宗教委员会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会长赵天晓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之年。影像叙事彰显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在融媒体时代,其传播的及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20世纪50年代以来,老一辈学者基于民族所多学科背景与影视工作者共同合作拍摄的一系列少数民族影片,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影像叙事不可复制的经典作品。民族所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和影视人类学研究会,在学界发挥了引领作用。希望影像叙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助力。

  北京市民族宗教委民族一处处长沙海涛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交流,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加强与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各实践单位的合作,借助首都的人才智力和学术研究资源,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方面总结经验、创新成果,为促进新时代首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6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北京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牛颂基于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史,分析了其中体现的国家意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因,并介绍了当前民族电影的国内外市场以及发展趋势。他说,中外电影事业的发展起点有明显差距,但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发展是与世界齐头并进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特别是民族所20世纪50年代探索拍摄的影片堪称经典。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民族影视创研基地主任汤文靖对影像国际传播策略的提升进行了分享,建议从以文明对话、共同议题转向、自己人出场的文化弥合等方面促进跨文化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编导、《国家记忆:跨越千年的民族》策划苏庆谊介绍了制作该系列片的缘起、制作该片时如何与民族所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了影片如何定位、选材、拍摄等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分析了如何“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基于其团队多年来的工作案例,重点探讨了如何以非西方化的视角进行有效传播,以及什么内容能体现人类共同情感和经验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策划宋颖就大主题如何生活化、细节化、情景化进行了分享。她以《记住乡愁》中的传统村落、《年的味道》中的古镇以及《文脉春秋》古城中的赫哲族、藏族、傣族和多民族家庭等为例,阐述以民族地区民俗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表现民众认知与认同意识,强调电视影像叙事从历史线性叙述转向个人体验化、多元化、年轻化的叙事,以生活化和文化化来表现多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发展和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副会长庞涛认为,应在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叙事转向的思潮下,研究探索影像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作用。要把握叙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两种知识体系,共同体叙事不单单是共同体表述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问题,而是更广泛的社会运行过程的内在规律问题,是叙事的存在性问题,属认识论和知识论范畴。应把这两部分很好地融合,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影像叙事的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在总结发言中说,影像叙事是一种简洁、有内涵、能引发多重联想及深度思考的艺术表达,与文字的表达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影像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要传达的观点和思想更为关键。因为任何艺术作品乃至所有类型的精神产品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政治性,都是基于某种立场观点表达出时代的声音。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新的探索和创作,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的思想观点与方法。我们要有基于时代坐标的系统思维,以时代的主流价值来引领和指导作品创作,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时代精神。要基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和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任务的立场上,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影像作品,更好回应时代要求。

  (邓卫荣)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