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深化计算科学与人文社科融合创新
2020-08-07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8月7日总第526期 作者:记者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计算与人文社科融合创新高端论坛暨“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线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近百名学者与会,深入研讨计算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创新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表示,计算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问题,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数据化与计算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极大拓展、研究手段极大创新、研究资料和数据极大丰富。同时,信息化也推动了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具体表现为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它们相互启发借鉴,开辟出了新的研究领域,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结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对此须做好相应准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林维表示,计算社会科学在很早之前就已提出,就范畴而言并非最前沿的概念。之所以我们现在仍然将其作为前沿学科的概念加以提倡,是因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手段等不断出现,社会科学与计算科学得到更实质意义的结合,展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设立非实体的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也是希望在校内建设一个学科融合和创新的平台,以促进各传统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利用现代计算科技,深度挖掘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资源,不断更新人文社会科学视野,极大拓宽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关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媒体学等学科,以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手段,推动研究者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同时进一步推进相关学院的学科建设。当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已经在计算传播、司法大数据、计算政治学、互联网法律、科技与伦理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十分重视新文科建设,积极落实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的建设要求。新文科建设在国内刚刚起步,其核心就是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传统学科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把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纳入新文科建设之中,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诞生更多的交叉学科和融合性的知识体系,始终紧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创新贡献力量。相信在诸位专家的支持和学校各位老师的努力下,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这个平台一定能够建设好,一定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实现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强大的牵引力。

  近年来,作为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计算科学等的交叉学科,社会计算迅速兴起和发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谈到,基于人工社会、计算试验、平行执行的社会计算方法对实际社会过程、资源规划等问题进行感知、建模、解析、决策及反馈执行,是实现创新社会管理与科学控制的基础。这种方法可利用充足的社会信号及信息情报,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社会群体智慧转化,从而以计算的手段引导、管理与控制复杂社会系统。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分享了他对新文科背景下计算法学学科建设的看法。他表示,计算法学是法学与信息技术交叉形成的新学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致力于解决法律问题和法律行业发展需求。计算法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将实质性地改变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现状,给中国法学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云松看来,大数据的当代人文社科价值,除了可视化呈现或助力发现直观的社会关联,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以往问卷调查无法获取的宏观数据。宏观定量社会学分析既是对传统标准定量社会学分析的补充,也是计算社会学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其重要发展阶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提出,计算社会科学给舆论研究范式带来了新机遇。在数据层面,人类的舆论表达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大量数据为社会过程式的舆论研究提供了跨时间、跨层次、网络化数据;在方法层面,文本挖掘、在线实验、网络分析、多主体建模能够考察个体与局部行为如何引发整体层面的舆论变化;在模型层面,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研究模型的引入,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观察舆论演变过程及结果。

  此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开始发挥作为“新文科”建设平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该校各学院在总结互联网法学研究、政治传播和互联网政治学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前一阶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课程创新等深度融合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