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首届中国青少年教育论坛在京召开
2020-07-3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7月31日总第525期 作者:朱迪
分享到:

  本报讯 为更加全面、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探讨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青少年教育创新,首届中国青少年教育论坛于7月16日在京举行。该论坛主题为青少年教育与数字化趋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并主办。

  论坛邀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政府部门代表,也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代表,围绕青少年在线教学与线上学习、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青少年媒介素养与网络素养、青少年数字文化实践以及青少年线上教育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与装备信息化处处长张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穆林霞分别致辞。张权介绍了教育部在疫情期间有关“停课不停学”的部署与行动,并指出在线教育和面授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其理念、方法、条件、管理都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完全不同,是一次历史性的系统变革。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将在线上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可能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大规模的自适应学习,关注学习资源的智能化推送,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穆林霞表示,青少年成长和教育问题对于国家和民族非常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阶段非常关键,面临着学习、成长、融入社会等多项人生的重要任务。同时,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也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应当推动社会各方力量重视青少年教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李春玲介绍了疫情期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项目追加的调查,关注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李春玲认为应届毕业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和就业选择、下调就业预期、增强就业信心,提升心理抗逆能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尚俊杰指出,必须依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海量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小班教学等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在于培养计算思维,也就是要让青少年掌握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即思想和方法)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思维技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朱迪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疫情逐渐得到缓解,在线教育能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线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和家庭互动交流。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教育资源准入机制和评估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家庭积极作用,探索家校合作有效模式;重视青少年网络保护等。

  (朱迪)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