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纪念巫白慧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召开
2019-12-1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12月13日总第506期 作者: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范文丽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范文丽)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纪念巫白慧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研讨会旨在通过对巫白慧先生及其学术思想的追思与研讨,缅怀先贤,启迪后人,共谋学科发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东方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的学术精神和崇高风尚,不断推进东方哲学研究与交流的深化发展。

  巫白慧,我国著名哲学家、梵文学家和佛教因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使用梵文文献从事印度哲学和佛教哲学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印度哲学》《圣教论:蛙氏奥义书》《奥义书哲学与佛教》《大乘二十颂论》《〈梨俱吠陀〉神曲选》等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为中印学术文化交流和印度哲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1984年获印度国际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教授称号,1985年获“印度总统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在致辞中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东方哲学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确立,其最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从而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作出贡献。巫白慧先生是哲学所东方哲学学科的开路人,此次活动的开展既是为了展现对于巫白慧先生的尊敬与缅怀,也是为了激励和敦促我们后来者薪火相传,继承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更好地推进我国东方哲学的繁荣发展和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景源讨论了巫白慧先生的研究方法论,强调其研究的旨趣除了学术本身,也有现实的观照,试图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所贡献,所以其有意识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进行印度哲学的研究,力图探寻印度传统文化模式。他认为巫白慧先生的印度哲学研究为“如何研究外来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做出了榜样:一方面深入了解,认真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比如印度哲学对人生世界之原理的深刻思考、对逻辑的不懈探索,另一方面关切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这对我国的东方哲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亚太研究所所长黄心川与北京大学国学院教授楼宇烈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但分别撰文或录制视频给会议主办方。黄心川回忆了与巫白慧先生交往的往事,并且对巫白慧先生投身梵文研究、印度学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巫白慧先生以梵文来做印度学研究,开国内印度学研究风气之先。楼宇烈在赞叹巫先生对于印度哲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功绩之外,还强调对巫白慧先生的纪念不应局限于他在哲学领域的贡献,要利用这次活动推动学界更重视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作为东方大国,中国不仅要向西方文化学习,也要向东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在致辞中表示,东方哲学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一个东方智慧,是亚洲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亚洲文明的多元共生格局及其历史发展逻辑。巫白慧先生作为东方哲学研究室的创始人,对当代东方的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致辞表示,巫白慧先生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也见证了中国印度哲学、印度文化研究的发展史,同时还见证了中国佛教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巫白慧先生对印度宗教的研究为中国佛教界了解印度哲学文化、佛教文化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开幕式的最后,李景源代表哲学研究所向巫先生遗孀、北京宣武医院资深医师王义澄女士赠送纪念相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成建华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40多名东方哲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就巫白慧先生与印度哲学研究、佛学研究、因明研究、梵文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