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昆士兰大学亚太论坛”举行
2019-11-29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11月29日总第504期 作者:记者孙美娟 通讯员谢永波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孙美娟 通讯员谢永波)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国际合作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昆士兰大学亚太论坛”在京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区域贸易与合作”“养老服务与社会政策”和“中澳关系与亚太共同体建设”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表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等问题。此次论坛涉及经济、养老、国际关系等多个议题,为增强中澳之间的相互了解、推进双边合作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认为,在城乡二元制的背景下,中国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庞大流动人口问题,其解决的路径之一在于促进和鼓励“亦城亦乡”的城乡两栖实践。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未来政策中心主任凯伦·哈斯关注的是循环经济中政策与规则的障碍。他认为,要加强政府、社会和科技多个层面的融合创新,为循环经济扫除政策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邹治波以新时代为背景梳理了中澳关系,阐述了中澳关系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发展的潜力和未来展望。

  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陈平认为,中澳在科学研究、人文科学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并取得了很多成绩,希望中澳将来可以在更多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

  昆士兰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研究员詹妮弗·亚诺尔德关注的是循环经济的商业模型。她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有三个模式。产品服务系统、共享经济和废弃物处理,应当重视这类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丹辉以“中国制造:结构升级与绿色转型”为题,分享了中国在制造领域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以及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成本与收益。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