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关注社会学与全面小康建设
2019-06-1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6月10日总第481期 作者:记者查建国 仝薇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仝薇)5月24—27日,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暨第六届社会学青年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社会学与全面小康建设”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社会学的学科担当和历史责任、解决社会治理短板问题、优化社会结构等内容展开研讨。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以“中国经验与后西方社会学”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从“后”不等同于“对立”、“后西方”不等同于“东方主义”、建构而非解构三个层面对后西方社会学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揭示出后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两条路径。

  在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早期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的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对相关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回顾了早期文明中以食物、器具、纺织品等为代表的文化交流历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荣跃明作题为“文化与社会转型”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已经到了价值观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化建设能否满足和契合社会转型需要成为社会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社会转型有其独特逻辑和路径依赖,学界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历史中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破解难题的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崔建民介绍了此次论坛的选题背景。他表示,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质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每个社会学研究者、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希望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广大博士后和青年学者们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钻研,不断成长成才,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节点,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把议题聚焦于“社会学与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全面小康建设这一历史任务,社会学应该如何作为,值得每一个社会学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认真思考。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和涌现了众多的著名学者和科研骨干,以及杰出的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者。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次论坛旨在汇集青年英才,鼓励创新,开展健康、活泼的学术争鸣,共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共同承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此次论坛是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