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充分利用70年语言宝藏


2019年02月12日 08:53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2月1日总第467期     作者:记者曾江 通讯员张洁

  本报讯 (记者曾江 通讯员张洁)1月20日,2019年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京召开。与会学者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语言生活、汉语语法研究、外语教育、出土文献语言等领域的学术历程,围绕“中国语言生活和语言研究70年”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留下丰富语言宝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年份,探讨语言学领域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表示,回顾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成立、《语法修辞讲话》的连载、《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布等重大事件,一是要回首过去、致敬前辈,努力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高峰;二是要关注现实、牢记使命,关注世界的语言生活、事关国家利益的语言生活;三是要展望未来、谋篇布局,充分预判好未来语言生活发展的方向,促进语言学与交叉学科的发展,拓展语言研究的方向和空间,为语言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未来语言生活谋好篇、布好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就把语言文字工作视为祖国建设的重要一环,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从而对民众的语言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民众的语言生活也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70年的语言生活留下了丰富的语言宝藏,有待进一步描写、挖掘、整理和抢救。期待着中国语言生活的和谐多元健康发展,期待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取得新的成就。”暨南大学教授郭熙回顾梳理了70年来的中国语言生活,以1978年为界把中国语言生活分为前30年和后40年,认为总体特征是朝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深受社会生活影响等。在郭熙看来,社会变革、政治经济制度、人口流动、科技、自媒体、语言政策、语言教育在全方位地影响中国的语言生活,主流始终是健康稳步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回顾与展望了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他认为,出土文献材料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出土文献整理水平的提高,将为语言研究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对其语料性质的认识水平也将提高,有利于更加科学地展开语言研究,因此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谈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发展特点与面临的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提出,外语教育与国家宏观形势之间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工智能翻译不能取代外语教育,语言智能和语言教育不能相杀而应相爱。要做到因材施教,把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放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为了开创语言生活和语言研究的未来,要有问题意识、理论意识,更要有未来意识。”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新时代的语言研究者必须关注两大趋势——智能化趋势和各学科互相渗透交叉的趋势,认真思考语言研究新的发展方向。立足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做到理论创新。同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展望未来,以“语言学+”的模式,探索语言学学科新的增长点,继续培养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使语言研究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看来,语言学应研究“活态的语言”。语言的存在和价值在于应用,与语言应用相关的各种社会生活构成了“语言生活”,语言生活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语言结构研究、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生活研究构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三个方面,三者协调发展,才能承担起中国语言学应该担当的社会使命。

  谈到当前语法学界存在的问题时,北京大学教授袁毓林对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第二,面向语言生活和社会应用,基于多种语言事实和语言历史,进行沉浸式调查和多角度观察;第三,敢于尝试新的方法,锐意提出新见解。

  刘丹青表示,出土文献研究、语法研究等观点和方法都存在着古和今的问题,要重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开放的中国也将永远致力于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刘远舰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