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青年学者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0月12日 09:16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10月12日总第455期     作者:记者王春燕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9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社会透视”青年学术沙龙第18次活动在京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探讨”。

  当前,在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之下,我国推行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扶贫运行机制,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农户(困难群众)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式减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学者夏一璞认为,加强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研究,有利于准确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把握政策实施走向,探索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路径。其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社会组织发挥融合作用,农户发挥主体实践作用。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广泛吸纳主体参与其中,又要统筹各方,保障多元主体在彼此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保持良性互动,形成协同和谐、目标一致的状态,需要遵循有利于扶贫对象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学者彭海红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即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个人财产权益与农民集体财产权益的关系、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系。为此,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这一优良传统,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顺应农民意愿,促进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地落实集体所有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尊重和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培育现代农民精神;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自治、法治、德治都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分析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才能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如果缺乏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将成为空中楼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青年学者李婷婷建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实施科技助推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创新多元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促共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民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青年学者郜亮亮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例,对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总体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包括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服务型两类。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对人才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例如,不能单独考虑人才培育问题,应该将人才的界定、培训、评价和激励等问题系统考虑。乡村振兴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应该做好四方面工作:育能力(成才)、创舞台(用才)、重激励(展才)和解后忧(留才)。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