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学者研讨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变迁


2018年08月10日 09:51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8月10日总第448期     作者:蒋培

  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学术年会在南京大学举行。其间,召开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变迁分论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及费孝通乡村发展思想研讨”。

  分论坛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介绍了论坛召开与主旨发言人的基本情况。分论坛负责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和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党校副校长徐枫分别作了主旨发言。成伯清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讲起,提出费孝通早期坚持“志在富民”思想,在受到各种结构限制与关注中国社会问题过程中,转变了自身的学术思想,晚年时期聚焦于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研究,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观点。徐枫通过对吴江区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调研分析,阐述了吴江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与途径。

  会议发言部分,分四个单元进行。

  第一单元研讨主要围绕“社会变迁中的乡村发展”主题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浩介绍了费孝通对梁漱溟乡村建设主张的认识变化过程,从早期的保留和质疑态度,转变为晚年时重新认识和走近梁漱溟,实现了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转变。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的霍晓丽对湘西苗族社会权力重组过程予以阐释,认为地方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三元的转型,反映出地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徐法寅强调农民工的劳动力本质和社会生活特征,指出劳动体制理论能更全面地从制度和行动及其互动关系的角度,理解农民工群体结构化趋势。他认为,这种分析也可以为研究我国社会转型、移民、城市化等问题提供分析基础。重庆工商大学的纪梦琦基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进行思考,从个体境况的市场、制度依赖与主观层面的生涯反思,对我国个体化发展的现实处境进行理论与经验性的思考。

  第二单元研讨主要围绕“社会治理中的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主题展开。福建农林大学的吴婧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性别意识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上海大学的苏迪同样利用数据分析,提出家庭内部占有资源和地理空间结构位置,对高中和大学教育机会具有显著影响。社会空间结构位置对高中教育机会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大学教育机会的影响大大减弱。

  第三单元研讨主要围绕“社会结构与阶层意识”主题展开。宁波市社会科学院的史斌等通过回顾总结宁波市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中的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并以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为借鉴,对提升宁波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向静林通过构建“外部环境—供求匹配—治理水平”的分析框架,将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的供求匹配问题作为核心,分析导致匹配不足的环境因素和可能的应对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刁鹏飞等主张注重提升贫困主体的内生性发展能力、加强村集体的产业发展能力、打造综合性产业扶贫的“组合拳”,实现源头上的可持续脱贫。

  第四单元研讨主要围绕“环境治理现代化”主题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蒋培,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蒋培认为,应转变原有政府行政推动式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探索一种环境内发性治理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胡诚林认为,为了实现空气污染治理PPP模式中风险分担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细化对风险的识别和分类,加强过程监管,减少“寻租”机会,并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信息对称。江西财经大学的袁梅通过整理、分析环鄱阳湖一个县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县志资料等,探讨了该地区职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费孝通先生亲属以及来自全国多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学生参加了分论坛。

  (蒋培)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