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深化中国传统手工业研究


2018年08月10日 09:37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8月10日总第448期     作者:记者高莹

  本报讯 (记者高莹)“中国传统手工业在近现代的转变与发展”研讨会近日在湖北宜昌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中国近代手工业受到的冲击和转型、1949—1978年中国手工业的改组改造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手工业的升级改造四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重视传统手工业的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表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正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生产力研究、深化生产力研究。传统手工业生产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术界需要把对传统手工业的考察纳入工业化和工业创新的研究框架中,结合自然科学、经济学、工业史、科技史等背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梳理中国传统手工业在工业化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总结传统手工业在近现代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研究始终是经济史与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理论界的关注。在近现代工业化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手工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宝贵历史遗产,对当代我国产业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制定现代工业化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半工业化影响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变迁

  在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着大量城乡手工业,若干行业、若干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进步十分明显。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彭南生将这种发展转型用“半工业化”概念予以描述。他表示,半工业化是指在工业化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进步的、分工明确的城乡手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既不同于农村传统手工业,也不同于原始工业化的现象。如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顺德、三水等地的缫丝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南通、海门、平湖等地的针织业,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华北平原上的高阳、宝坻、定县、潍县的织布业等,都可看作半工业化的典型。这些地区的手工业之所以能够有较大的发展,一是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良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二是得益于区域外市场的开拓,三是得益于灵活的经营制度,包括买主制下的依附经营、业主制下的自主经营、合作制下的联合经营等。

  彭南生总结到,技术进步、区域外市场与多元共存的经营形式是半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半工业化的衰退,但半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还是对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手工业迎来升级改造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手工业迎来了升级改造的新时期。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温锐以20世纪末赣南闽西为例,阐述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过程。他认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乡镇企业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凭借灵活机制适应市场调节与导向而发展,推动了早期民营经济的诞生;它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基础上,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一波平台;它突破了农村产业长期单一化农业经营的束缚,是农民发挥传统手工业和农村资源优势,走三产融合发展的先导性试验;它打破了城乡经济发展单一所有制经济的长期束缚,给中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开拓了新道路。这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的又一伟大创造。

  手工纺织业是传统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吴迪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手工纺织工艺和技术得以延续和传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装备大幅进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纺织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正在向纺织强国迈进。要推动传统手工纺织技艺的新发展,首先应在尊重并保持传统工艺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时期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吸纳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主动参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其次是挖掘艺术特色。不同于机械化产品的大众化、大产量,传统手工技艺赋予产品个性化、小众化、稀缺性、唯一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其定制优势。再次是加强现代科技在传统工艺中的应用,将机械化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生产的环节,将机械化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与手工制作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在保持手工产品特点的前提下,推动其向品牌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开拓手工纺织品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史·综合卷》编委会联合主办,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峡大学宜昌地方史研究所承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