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文(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于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会议强调,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要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国家间战略互信的构建,离不开社会认知系统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互信至关重要,它对于消除偏见误解和疑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紧密的国家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文化互信,需要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形成良好国家形象,推动交流对话。在周边国际传播中,地方国际传播特别是边境地区国际传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使周边国际传播更具针对性和亲近性。
地方国际传播具有不可替代性
地方国际传播立足于一地,具有进行针对性深耕的可能。相较于国家层面需要宏观叙事与面向全球各国开展国际传播,地方可以植根自身资源禀赋深耕一地一域。一些地方与特定的周边地区有深远的交往传统、紧密的经济联系、相似的文化渊源、亲密的人员关系,更有利于周边国际传播的发展。
深远的交往传统带来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拉近两地人民的心理距离,形成独特的传播资源,更有利于当前国际传播的开展。长久的交往传统形成路径依赖,两地间的沟通和信任成本降低,促进多领域的交流交往。比如,西安与奈良的文化交流从唐朝延续至今,各地通过友城、姊妹城等与周边城市建立起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关系。
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上的依存关系,为国际传播注入经济动力。经济贸易作为交往交流的起点逐步辐射到更多领域,这在地区间的国际传播中屡见不鲜。如成都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市自2013年蓉欧快铁开通以来,从经济贸易互通开始逐步拉近距离,之后在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城市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交往。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带来人员的流动,推动双方的国际传播发展。而以利益为纽带的国际传播则使国际传播的内容成为双方的共同关切,进一步提升了国际传播的畅通性和稳定性。
相似的文化根基搭建起天然的认知桥梁,降低国际传播损耗。受地缘和历史影响,中华文化与周边国家地区存在天然的相似性。而中国与周边特定地区在文化上具有溯源性和互通性。如中原的儒家文化是东亚儒家文化的源头,东南亚的稻作文化可以溯源到长江中下游,岭南文化中的商贸文化和开放性与南洋的商贸文化和多元融合形成共鸣。相似的文化渊源成为国际传播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锚点,为提升国际传播活动效能提供助益。与此同时,相似的文化可以降低符号认知解码成本,也更易于形成情感共振,推动周边国际传播发展。
亲密的人员关系构成紧密的交流纽带,激发国际受众彼此关注。我国一些地区与周边国家有关地区存在悠久的人员流动传统,构成了超越官方话语和渠道的国际传播方式。作为著名的侨乡,泉州、梅州、潮汕等地是东南亚很多华裔的祖籍,血脉相连使一些周边民众对祖籍地产生好奇,引发对祖籍地的关注。边境地区存在跨境家族和跨境民族,在这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边境地区的跨境家族伴随着频繁来往边境的走亲访友,在向亲友介绍中国的同时也辐射到其亲友所在的社区及亲友的亲友,通过人际传播推动国际传播发展。跨境民族虽地处两国,但其历史同源、文化同宗使跨境民族人民天然具有对彼此的好奇,有利于国际传播。而跨境民族文化习俗与语言文字的相通更是具有国际传播优势,共同庆祝的民族节日与顺畅的语言交流,在拉近两地跨境民族人民心理距离的同时也为国际传播带来便利。
地方国际传播对周边国际传播的不可替代性源于地缘人缘的天然联结、历史文化的共情共鸣、精准传播的实践效能,形成有别于国家层面的国际传播实践,助力我国形成差异化、立体化、多元化的国际传播格局。
地方国际传播的多维发展
地方国际传播离不开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策划、协调、整合和传播。自2022年以来,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加快建设步伐,结合各地特色发展迅速。2024年,我国已有至少27个省份设立国际传播中心,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中央到地方的矩阵式、立体化大外宣格局进一步完善。随着各地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和媒体融合发展持续深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正在向市级甚至区县融媒体中心发展。2019年,成都国际传播中心创立。2022年,济南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同年,海南自贸港(文昌)国际传播中心揭牌成立,成为海南省首个县级国际传播中心。2023年,兰州、深圳、沧州、柳州等市级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成立。2024年,江西省抚州市首个县级国际传播中心在崇仁县成立;2025年2月6日,临川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江西省抚州市11个县区全部成立国际传播中心。
2025年3月29日,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大学、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2024)发布会。会上,上海、江苏、重庆、青岛等地国际传播中心的代表从自身工作出发,介绍了各地国际传播中心发展情况。在数字技术加速迭代、全球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下,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对国际传播的愈发重视以及中国媒体融合深化,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形成了以“特色叙事为内核、精准传播为渠道、技术赋能为支撑、多元协同为机制”的多维实践范式。
特色叙事构成地方国际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格局与五千多年文明积淀,赋予各地差异化的文化资源。而地方基于自身文化资源的特色叙事打破同质化的国际传播困局,提升我国对周边的国际传播效能。以地方文化为媒介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利用地方与周边互通的文化基因形成文化纽带,突破语言和文化差异。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具有聚焦本地人民生活化场景故事的优势,擅于通过“小故事见证大时代”。人与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情感互通性,特别是存在跨境家族、跨境民族的边境地区人民故事更能引发周边民众好奇,激发情感共鸣。通过微观的个人故事,实现自然的国际传播。
精准传播提升地方国际传播效能。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地缘、历史、文化等因素构成对周边某特定国家地区天然的传播优势。相关地方国际传播聚焦周边特定国家地区,充分利用地缘、文缘、史缘、亲缘、人缘对特定国家地区开展国际传播。如浙江义乌国际传播中心精准定位常驻外商群体,依托“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产业资源,以共建“一带一路”的商贸故事为载体,在东南亚、中东客商中实现“贸易—文化”的双向渗透。边境地区瞄准跨境家族、跨境民族,讲述国界周边地区“民相亲”的故事,共同庆祝跨境民族共有的民族节日,将亲缘优势转化为传播势能。
技术赋能优化地方国际传播的传播方式与路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生产效率,实现对周边国家受众的精准画像与动态追踪,国际传播内容更加趣味化、多样化。通过机构合作,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汇集的受众画像数据和传播效果评估数据与当地政府、企业、其他媒体机构实现共享,帮助当地各领域国际传播机构及时调整传播方式与路径,共同推动周边国际传播发展。
多元协同放大地方国际传播声量。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作为当地国际传播枢纽,整合当地政府、企业、高校、智库、民众声音,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地方国际传播共同发展,促进地方面向周边各领域切实需求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传播。如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整合政府、文旅、教育等各方资源,搭建合作联盟,推动双方在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我国边境地区推出的融媒体客户端面向受众需要,集通关、贸易、生活、旅游、教育等多方面信息咨询传播与服务办事功能于一体,以国际传播便利来往人民生活。
在周边国际传播中,地方有自身独有的传播优势,各地也日渐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积极开展周边传播。但相较于中央级单位,地方资源有限,要进一步加强央地合作与四级协同,以差异化、立体化的国际传播格局,推动周边国际传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