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大力开展“156项”建设工程研究
2021-0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8日第2107期 作者: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李天健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李天健)1月23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6项’建设工程资料整理与相关企业发展变迁研究”开题报告暨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156项”建设工程奠定了我国工业发展基础,与当前我国的工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该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表示,我国之所以能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156项”建设工程功不可没,相关工业企业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建设的核心骨干。近年认定的162项工业遗产,有相当一部分来自“156项”建设工程,课题研究将有力地支持工业文化事业发展。

  项目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赵学军从研究背景、学术依据、研究内容、主体框架、基本思路、子课题构成、预期目标等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总体介绍,并简要阐述了目前资料收集情况,指出了课题面临的主要困难。他表示,该课题主要由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相关企业发展变迁研究两大块内容构成,预期成果为系列资料集和系列论文。

  与会学者针对“156项”建设工程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资料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提出了深刻见解和建设性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认为,该课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将工业整体布局的宏观研究和企业70年左右的变迁案例微观研究相结合;如何从中外经济关系、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待“156项”建设工程;用整体观来看待区域经济和相关城市兴衰的案例。另外,一定要搞好基础研究,用好大数据,保存好珍贵的原始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认为,对“156项”建设工程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总结。例如,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其培养了大批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工人,很多工厂至今仍然存在,为历史的研究和现实的研究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少之建议围绕“中国的工业化”这一主线和主题来开展研究,重点探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道路以及技术引进、吸收、扩散、创新等。他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和展开研究,对于所选择的重点企业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认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观察到诸如产业结构变迁、投资增加对于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信息。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哪些作用、企业的作用如何、当时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企业管理体制是怎样的、对于当下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龙登高建议围绕“156项”建设工程对于当时的工业化以及现下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和中国产业演进脉络来展开,纠正一些关于中国工业发展过程的认识误区和成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认为,“156项”建设工程对今天全国的工业和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需要总结其经验教训。课题内容繁多,建议可以做一些典型的企业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郑有贵表示,俄罗斯学术界对“156项”建设工程也有很多研究,希望通过这一课题促进两国学界的交流合作。该课题的研究需要联系当下,有一定的现实观照,但是应该以历史逻辑为主,研究当时为什么要实施“156项”建设工程、是如何实施的,“156项”建设工程中企业宏观决策管理体制和微观制度同其他项目下的企业建设有哪些差异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伯英表示,希望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准确描述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156项”建设工程的价值,同时保护这些工业企业留下的见证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物证和硬件设施。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