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通婚圈变动与男性婚配困难问题研究”结项

关注农村男性婚配困难建设和谐农村


2016年03月11日 08:57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6年3月11日总第334期     作者:

  春节过后,在各大媒体刊登的记者返乡手记与媒体报道中,农村“天价彩礼”、“早婚回潮”、“因婚返贫”等成为高频词,农村婚配问题再次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农村贫困地区通婚圈的性别差异性变动造成适婚女性的短缺,加剧了男性婚配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磊如此表示。

  为深入研究农村贫困地区男性婚配问题,王磊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通婚圈变动与男性婚配困难问题研究”,最终形成14万字的同名研究报告。课题使用包括问卷调查数据、普查原始数据、普查资料、年鉴、田野调查资料等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综合运用人口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方法,对贫困地区农村通婚圈的变动、男性婚配困难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描写、分析和论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男性人口70414万,女性人口67048万,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男女人口相差3366万,这意味着约有3000万男性面临或将要面临“打光棍”的局面。

  细加研究,我们发现,经济发展、城市化、计划生育政策等各种因素交织产生了中国性别失衡问题。现实表明,作为一个曾高度城乡二元化的国家,“婚姻挤压”更多地挤向了贫困地区,“剩男”主要剩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女性更有可能嫁入条件更好的农村和城市,她们的通婚圈在扩大。而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受户籍、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贫困地区男性很难将通婚圈扩展到城市。”王磊说。

  为了收集到一手资料,课题组深入追踪冀西北一个山区贫困县,精心实地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初婚年代的后移,该地农村男性通婚圈在扩大。其中,“跨省婚”比例的增大和“村内婚”比例的减小是通婚圈扩大的两个主要表现。

  调查发现,1980年代以来,被调查地农村女性嫁给本村男性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向外省婚姻流动明显增多,她们向更发达城乡地区婚姻迁移的特征突出;该地农村婚姻市场女性资源开始短缺,受到婚姻挤压的该地农村男性主要通过从外地婚姻市场(主要是外省)引进新娘来解决婚姻问题。在男性通婚圈扩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男性仍无法完成婚配而出现大龄未婚或终身不婚情况,还有一部分陷入了骗婚等婚姻问题的泥沼,部分被骗婚男性人财两失且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男性与外省女性的结合面临着很大的破裂风险,婚配困难男性及其父母面临着诸多的个体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也面临着很大的身心健康与家庭福利受损风险。”王磊说,大龄未婚、晚婚、终身不婚问题和畸形婚姻问题突出,不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如何解决农村男性婚配难?经济因素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对此,课题组认为,要进一步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减小城乡间和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程度,提高落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婚配困难男性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克服婚配困难并找到配偶的可能性。另外,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做好业已存在的农村中老年未婚男性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亟须采取系统性和前瞻性社会政策和措施应对农村婚配困难男性群体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课题组认为,农村婚配困难男性问题诱发的包括少年儿童成长和老年人养老等派生家庭问题不能忽视。农村男性婚配困难问题不但涉及大龄未婚男性和终身不婚男性,还对男性婚配困难家庭有很多负面影响,婚配困难男性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包括部分被同本地男性结婚的外省女性所离弃的子女)也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国家和政府应不仅关心大龄未婚男性等男性婚配困难群体,还要关心受到影响的老人和少年儿童,从生活、学习和养老等多方面,以低保、五保和临时社会救助等多种形式给予这些家庭以全面和系统的支持。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