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促进学术生态健康发展
2025-04-25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60期 作者:赵徐州 肖兴婷
分享到:
  本报呼和浩特讯 (记者赵徐州 实习生 肖兴婷)4月18日,第八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在呼和浩特召开。论坛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出席会议并致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包银山主持会议。
  王虎在致辞中表示,科研诚信作为科研工作的基石,是维系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系列制度文件,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笃志学问、勇攀科学高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实的科学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通过开展诚信建设工程、编写诚信建设系列丛书、出台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实施社会信用条例、承办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等,有效推动诚信建设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深度融合,为科研诚信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荆林波在致辞中重点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期刊评价、智库评价、学科评价、公共政策评价、科研诚信管理等领域的最新动态。他表示,要营造更优良的学术生态,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协同发力。从自律角度,科研人员要从学术生涯起始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样,坚守学术初心,将学术诚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他律层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学术诚信管理制度,规范学术研究各个环节;要实施联合惩戒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威慑;要打造一支科研诚信管理队伍,让制度真正落地生效。此外,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给科研诚信带来的挑战,要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全面推动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在主题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印波认为,科研活动被期待用于促进社会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但科学家个人的兴趣在价值体系中被弱化,甚至为利益所取代,不端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屡屡出现。因此,必须要对科研活动进行伦理上的约束,以防止一些科学家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而危害人类、败坏文明。同时,为了防范学术不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应当引导相关利益主体就AIGC的使用达成共识。
  通过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杨红艳认为,在辅助研究的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成果的辅助写作、多语言文献处理、学术伦理与规范审查、学术成果价值评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中的使用规范,仍面临诸多难点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人机协作边界如何更清晰地界定、成果归属的确认标准、学术价值与规范评价结果应如何验证,以及跨地区、跨文化、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应如何实现协同治理四个方面。面向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出版中的规范使用,核心是进一步凝练共识,并提升规范的可行性,着力在探索认定人机各自贡献的可行方式,研发出可用的工具,加强披露人工智能使用情况的标准化、制度化等方面发力。
  与会学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不仅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关键,更是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繁荣的基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群策群力形成有效合力,形成政府引导、机构负责、学界自律、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来自全国30余个省级社科院、社科联、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90余名专家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