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关注中国传统核心观念的当代价值
2022-11-25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11月25日总第625期 作者:孟尧
分享到:

  本报讯 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知幾学术讲座第八期“政治史研究与中国传统核心观念的当代价值”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主讲。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党委书记、副所长杨艳秋和所内外学者参加活动。

  前沿的概念史研究已经极大刷新和深化了学界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理解,但也存在过度重视语义源流的问题。杨念群认为,概念史关注的重点是近代以来概念在中西之间的移动、变形、生成。问题在于,一方面,这些概念往往源于西方或日本,常带有社会科学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在观察中西思想观念的互动时,往往采取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将观念的内涵和源流视为可由科学眼光加以把握的客观对象。实际上,传统观念不仅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拥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与具体政治实践形成了深刻的对应关系。如果仅在语义学上视之为“概念”,便可能遮蔽中国传统观念的内在逻辑,也难以把握中国历史的复杂现象。

  重建“概念”与“事实”的对应关系、恢复“思想”与“行动”的互文,是激活中国传统观念的关键。杨念群以“天下”“中国”“大一统”等观念为例,说明与夷夏之辨密切相关的“中国”和作为文化想象的“天下”都缺乏政治实践的层次,与历史事实存在错位;“大一统”则既有思想性,又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对理解中国历史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统治”与“治理”的差别,说明传统中国的“统治”是思想与仪式之“虚”,“治理”则是“统治”的延伸,是文化价值和象征系统转化成的实践和制度之“实”。只有基于“统治”的概念,才能理解“治理”。他指出,历史研究不能只以客观视角分析事实,把文化逻辑和历史想象的部分割裂出去;历史是虚实杂糅、不断演进的过程,充分考虑“虚”的一面,方能真正进入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政治机理,在历史中开掘出它的“义理”来。

  随后,杨念群从民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统治与清朝统治以及统治与治理的边界三个角度出发,对近代以来中国史学观念的转型与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得失进行了探讨。

  杨念群总结认为,研究传统中国的观念,不应仅满足于概念自身的源流演变,而应将之置于政治实践的脉络中看待。同时,政治史研究也不可停留在客观的技术层次,而应理解传统观念在现实中展开的微妙机制。通过把握这种思想与政治的互文,才能真正激活传统观念的丰富内涵,进入中国历史自身的脉络,形成与当代问题的深度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华文明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巍认为,讲座主张反思政治史和概念史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问题、回归中国历史脉络和政治史主流轨道,非常具有启发性。以“大一统”回应“新清史”是十分有力的,但“大一统”似仍需以说明何谓“中国”为前提;同样,“正统性”的建立也很难回避“汉化”的问题。对“治理”与“统治”的划分很有价值,但若不将“治理”视为行政技术,传统的国家治理似乎可以涵盖“统治”的意义,故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如何认识中国的治理传统。

  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华文明史研究室主办。与会学者围绕地方自治与上层政治秩序、“英雄史观”的适用性、反思西方话语和激活传统观念的限度、重建学术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等问题,与杨念群进行了深入交流。

  (孟尧)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