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部委员与中青年学者面对面互动交流
2019-05-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5月24日总第480期 作者:记者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科研骨干培训班“与学部委员面对面”活动在京举行。吕政、陈众议、陈甦、赵汀阳4位学部委员与44位中青年学者互动交流,针对大家提出的有关治学方法、研究方向选择、学科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解答。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陈文学主持活动。

  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把握正确政治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吕政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作了回答。他认为,在学术研究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一要学习,二要实践,三要比较。青年学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勤于调研,用实践检验真理;要开拓视野,在比较中鉴别优劣,在比较中得出真知。吕政特别谈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我们在专业研究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学术前沿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应当结合起来,不能是‘两张皮’。”陈甦如是说。他建议青年学者用专业态度进行政治学习,把政治学习融入专业研究,以此提高专业学习和政治学习的效率。他表示,如果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脱离了中国话语体系,仅沉溺于概念、技术的解释,那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些青年学者在交流中表达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困惑。对此,陈众议表示,大家要把目光放长远,坚定自己的学术选择,不要迷信所谓的“显学”“冷门”之说。“学术定位一定要远,研究切口一定要小,这是所有研究的基本方法。”陈众议呼吁大家要重视本学科学术史、学科史的梳理,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把自己的研究放在国家历史语境中考察,更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如何在科研中兼顾专与博的关系,既能够把专业做深做实,又能够具有广博的视野?赵汀阳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谈起,阐述了学术研究中专与博的关系。他表示,中国古代以“博”为文化追求,是一种文人趣味的体现。随着现代科学发展,知识生产越来越讲求专业性,过去文人做学问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知识生产。今天的学术研究要求专与博相结合,主要是强调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也因此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活动中,大家还围绕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等话题进行讨论。参加活动的中青年学者表示,此次与4位学部委员面对面交流,充分感受到了前辈学者深厚的理论造诣、严谨的治学风范以及高尚的学术情怀,未来将以他们为榜样,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