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继东(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有关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自战争进行之时便已发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学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战争史研究获得蓬勃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显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学术历程、把握研究前沿动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是学术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智慧、凝聚民族复兴共识具有深远意义。

■《当代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1949—2021)》,杜继东、吴敏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版资料图片
  《当代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1949—2021)》一书,基于充分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21年70余年间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的史料出版和研究成果概况,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全书设15个专题,包括局部抗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根据地建设、大后方、沦陷区、战时中外关系、华侨与抗日战争、战后遗留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史梳理,既展现抗日战争史各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又直面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尚待开拓的领域,鉴往知来,对进一步深化抗战史研究大有裨益。
  第二,强调阶段性和创新性。学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本书相关主题均分阶段概述70余年的研究进展状况,总结各阶段特点,清晰呈现发展脉络。同时,详细阐述每个阶段的重要论题和观点,突出创新性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经历了从侧重军事、政治史研究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整体史研究的发展过程。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诸方面的巨大变化,均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日渐成熟。
  第三,整合全国学术界力量,践行有组织科研理念。本书通过精心设置章节,邀请全国范围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担纲撰稿,并有效统筹协调撰写过程,保证了全书的学术质量与整体水准。这一实践彰显了有组织科研在攻坚重大课题上的显著成效,为后续组织大型学术工程提供了有益范例。
  抗日战争史研究连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有其特殊地位与重要价值。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推出此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饱含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责任担当。
  首先,全面展现抗战史研究的学术史,在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再出发。本书通过对过往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学术坐标。抗日战争史研究包括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抗战精神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学理探讨,肩负起推动学术研究繁荣发展的新使命。
  其次,加强平台建设,持续引领学术潮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依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核心期刊《抗日战争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室、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等多个重要平台,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抗战史研究的“领头雁”,长期发挥着全国抗战史研究的引领作用。传承学脉,建设学派,引领学术,在资料整理、成果出版、学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一代抗战史研究者的职责使命。
  再次,牢牢掌握历史话语权,弘扬正确抗战史观。尽管国内主流学术界与媒体始终秉持正确的历史观,但海内外仍存在种种错误、片面的观点,如歪曲抗战历史、美化殖民统治等。作为抗战史研究者,我们责任在肩,必须通过扎实的史料、系统的研究和多层次的学术平台,正本清源,驳斥错误言论,发出历史正声。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最后,在新的起点上着力构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厚积薄发,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面构建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当代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1949—2021)》系统总结了抗日战争史的特点与研究成果,在弘扬成绩、指出不足的同时,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助力海内外学者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开拓创新,为构建更加成熟、自信的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