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发布满语文系列教材
2025-04-25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60期 作者: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满语文是中国民族古文字的一大文种,在历史文化学、文献资料学、语言文字学、民族学、边疆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4月18日,“满语文系列教材”新书发布会暨新时代满学与满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冷门“绝学”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果
  此次新发布的“满语文系列教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满学研究中心主任朝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包括《满语研究》《清代满语言文字研究概论》《无圈点满文》《实用满语会话》《满文文献选读》一套五本。会上,朝克介绍了5部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学术价值与创新点。
  《满语研究》涵盖满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满语文教材编写格式、方法和理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体现满文和汉文双语教学功能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学、学习和实用价值。
  《清代满语言文字研究概论》是一部对于清代满语言文字研究进行概括性论述的教材,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了解和学习掌握清代满语文研究情况、满语书面语和口语比较、满文文献资料翻译解读和科学考证、满语与同语族同语系语言关系等。
  《无圈点满文》充分利用清朝入关前记录政务的满文《无圈点档》和乾隆时期敕纂的满文《无圈点字书》,在过往无圈点满文研究基础上提出诸多创新性新见解。该书还将传统满文《十二字头》教学法与现代音素教学法相结合,便于读者更加科学有效地学习掌握无圈点满文。
  《实用满语会话》选择同满族历史文化及其传统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婚姻家庭、衣食住行等密切相关的600余句满语日常会话作为内容,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与导读性质的满汉双语实用教材。
  《满文文献选读》立足满语习得规律与文献学研究范式,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的重要段落进行解读,旨在进一步提高读者对于清代满文历史档案及文献资料的阅读、翻译、解释、分析研究能力。
  “该系列教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的重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表示,该校高度重视冷门“绝学”学科建设工作,于2024年组建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满学是其重点建设学科。此次“满语文系列教材”的出版,对于加强满学学科建设、创新冷门“绝学”育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双一流”建设注入了特色内涵。
  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院所、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民族博物馆等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满语文的学术研究价值、优秀人才的培养、清代历史档案及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等话题分享观点。
  清王朝是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封建王朝,存世满文文献浩如烟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孙伯君谈到,满文文献不仅对清史、阿尔泰语研究起支撑作用,同时有大量译自古代汉文的满文经典著作,为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清代多民族治理、文明教化提供了生动例证。
  在故宫博物院明清史研究所研究员多丽梅看来,满文文献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不可替代。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大量珍贵满文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及文物,不仅是研究清代政治、军事、经济的重要原始资料,也是了解满族历史文化、八旗制度及边疆治理的关键依据,需要大量满文人才对其进行研究阐释。
  然而,当前国内能够熟练掌握并解读满文文献的专家数量稀少,且面临人才断层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满语文教学长期面临教材零散、体系缺失的困境,严重制约了满学学科发展。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此次发布的“满语文系列教材”具有突出的规范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为满学学科发展和高端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满文文献?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孙喆建议,以AI赋能、协同开放为建设理念,构建多维度、多层级的智能化平台,开发和应用涉及满文文献的自动识别、翻译、校对等技术,以此推动满学学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朱华彬谈到,数字化时代的满语文数字教材应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配套供应。例如,为教材配以满语音频,更好解决语言学习的“听说”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与结构化处理,构建学科知识图谱,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满文学习数据库等。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朱高磊(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