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发布
2021-11-19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1年11月19日总第583期 作者:记者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11月16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发布会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来自国内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是在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协调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组织完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智库报告。报告指出,2012—202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十三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上升幅度较大。其中,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提升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步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生活水平地区差距缩小、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积极的阶段效果,具体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进步、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日趋均衡、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成效显现。但同时也发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绝对值仍然较大,资本要素流动还不够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不同民生领域发展不同步等问题。为此,报告建议,“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着力夯实全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有利的条件。

  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报告的研究结论和应用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表示,报告既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层面有所创新,又能在我国区域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原司长、专题调研组组长刘应杰表示,报告使用的指标体系在定量分析层面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较为科学的描述,使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建立在更加精准化的基础之上,这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报告采取的写作方式、计算方式和指标选取方式十分科学,体现了课题组的独具匠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谈到,报告对国内外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情况所做的细致综述,赋予了整个研究扎实的理论基础。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会议主题,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黄群慧研究员指出,区域发展的包容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国平认为,区域发展的政策设计应达到动态平衡,以解决部分地区人口外流过快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谈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新场景等层出不穷,这些新的经济形态将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速度、路径产生实质性、变革性的影响。相关研究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力求对其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阐释。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