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我院学者出席第十八届世界经济史大会


2018年08月17日 09:06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8月17日总第449期     作者:樊果

  本报讯  近日,主题为“全球化”的第十八届世界经济史大会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召开。此届大会共设专题论坛200余场,内容涵盖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环境学等研究领域,各国参会学者超过1000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隋福民、袁为鹏、苏金花以及副研究员曲韵、樊果前往参会。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剖析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比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是什么,中国是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建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历史根源,等等。对此,赵学军同北京大学颜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丽共同组织了“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专题论坛,以期与国外学者探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特色所在。

  来自中外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0位学者在该专题论坛上发言。苏金花使用敦煌和吐鲁番文书研究古代中国绿洲农业的发展特点,强调灌溉系统、供水措施和储水管理是发展绿洲农业的基本保障,认为政府在绿洲农业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樊果通过灌溉工程案例分析,认为明清时期地方灌溉工程的提供和管理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官府更多是依托其权威性和合法性参与组织,并以最后仲裁者的身份介入管理。袁为鹏基于对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自贡和徽州账簿的考察,认为该时期中国记账方法已有相当的发展,对复式记账法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观点提出质疑。隋福民运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保定农村调查资料分析农户土地代际流动,提出农户健康状况在土地代际流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穷人更易失去田地而富人田地面积更易扩大。张丽分析了土地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南开大学副教授关永强讨论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刘强从大分流视角分析了明清时期政府与商人的关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孔令宇博士从市场、合作与社会关系价值等角度讨论了民国时期的银行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Richard Von Glah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德斌、清华大学教授龙登高、河南大学教授董保民、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李楠等20余位中外学者参与讨论。学者们以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为主线,从中外比较视角,对公共物品生产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作用、商人与商业、资本形成、外贸、土地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等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

  除参加该主题论坛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者还积极参加大会其他活动,追踪各自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跟踪世界经济史学界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樊果)

  
责任编辑:刘远舰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