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专题报道:栽得梧桐木 自有凤凰来

——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实施以来项目管理侧记


2016年03月04日 08:42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6年3月4日总第33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吕莎

  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紧跟中央步伐、握紧时代脉搏,改革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机制,顺利实现从“课题制”到“项目制”的转变,多次承接中央交办任务,立项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率全国领先的地位,形成了选题优化、资源集中、分工明确、链条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在项目管理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科学谋划  锐意改革 建立项目管理新机制

  课题管理制度是创新工程改革的重点领域,经过五年的改革,我院项目管理体制顺利完成了从“课题制”到“项目制”的转变,在探索中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我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院所两级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三类科研项目规划体系:第一类是“指令性计划”,由院直接拟定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年立项数稳定在10项左右;第二类是“指导性计划”,由院发布科研指南,各研究单位按指南规定的领域和方向设立创新项目并组织实施,五年来共立项400余项,成为全院项目经费拨付最为集中的领域;第三类是“自主选择性计划”,由研究人员自主选择项目选题,经研究单位审核通过后,纳入院总体规划。新的项目规划制度调整了原有院级课题为主导的局面,给予了所级科研单位更多的项目管理自主权,为我院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我院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我院提出了诸多跨学科、跨领域的选题,鼓励研究单位开展跨机构、跨专业的综合性研究。重大跨学科研究项目还由院领导亲自牵头实施,2013年共实施5项,2014年上升为16项。重大跨学科项目有力契合了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需求,陆续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评价机制是保证项目质量、提升成果品质的重要保障。我院进一步加强了项目评价管理,于2011年出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研究项目评价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了项目评价各阶段的具体流程,确立了立项评价必备条件、中期检查“优秀”比例上限、结项评价院外专家占比下限等一系类严格指标,切实保证了项目质量。我院项目评价体系优化了评价指标,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作为我院评价项目成果质量的重要依据。项目评价机制的健全完善对提升项目实施质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定位明晰  覆盖全面 打造项目体系新格局

  五年来,我院项目布局既支持专家学者为党的理论发声献言、为社会现实重大问题出谋划策,也鼓励研究人员传承文脉、潜心基础研究,为学者们开展科研工作、产出优秀成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方面,建立了适应各类科研需求的六大类项目管理体系。

  一是围绕中心大局服务党和国家的院重大项目体系,重点研究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3—2015年,我院共立项重大项目41项,其中,2014年立项的11个重大项目已产出核心论文42篇,研究报告20份,专著7部,要报15篇。

  二是覆盖现实应用囊括基础理论的所级项目体系,实现了我院6大学科门类、42个领域全覆盖。截至2014年,我院所创新项目共计425项,成为我院成果产出的主阵地。

  三是回应领导交办打造高端智囊的交办委托项目体系。五年来,我院交办委托课题数量稳定在年均20项左右,课题成果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及相关部委来函致谢。

  四是深入基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国情调研项目体系,大力支持蹲点式调研。

  五是履行代管职责专注精品项目的国家基金项目体系。创新工程以来,我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数、资助经费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项目结项成果质量得到业内专家肯定。2015年,我院共获立项82项,立项数位居全国申报单位之首,33%的立项率远高于国家社科基金平均立项率20个百分点,同时也创下创新工程以来我院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率的新高。

  六是服务地方建设提升科研水平的横向课题体系。我院自2014年起对全院横向课题进行摸底调查,出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横向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横向课题的管理。

  另一方面,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项目分布格局。

  一是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重大理论及改革发展前沿问题研究。“新大众哲学”项目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中国老百姓的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项目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院直管研究选题”项目关于单独二孩和渐进式退休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央和有关部委高度关注;“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三方评估”项目提出的《关键领域改革总体方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参考。目前,研究领域指令性计划中涉及重大理论及改革发展前沿问题研究的选题约占当年全部选题的50%。

  二是聚焦国内外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研究。 “住房问题研究”项目为解决住房问题深入实地开展调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研究”项目为推进依法治国出谋划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社会转型问题研究》项目对社会治理现状进行透彻分析;“重大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研究”直面国际政治走向、解读中国周边战略。通过项目资助,我院学者紧扣时代脉搏,积极献言国情社稷和解读环球动态。

  三是持续关注人文基础理论研究。“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对推动蒙古族源及中国东北边疆地区考古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夏文献文物研究”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整个西夏历史和出土文献研究的发展;“梵文研究及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佛经读者开辟了一条文化溯源之路。对人文基础学科持续的项目资助不仅为我院学者笃实勤勉治学、传承民族文化和填补学术空白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且有力地支持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普及和传播,提升了民族文化素养。“文学学科建设和当代文学批评”项目主要成果“文学观象”在《人民日报》连载,取得较大社会影响;“简明世界历史读本”在已有的大部头通史著作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择其要点、推陈出新,较好地实现了学术成果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产出成果  培养人才 项目管理踏上新台阶

  创新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我院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既有利于产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也培养锻炼了科研队伍,促进了科研人才的梯队化、多元化。

  从成果产出看,创新工程至今我院科研成果质量稳步提升。以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为例,我院结项项目89项,其中65项为良好以上等级,优良率73%,多项成果入选《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其中有12篇受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批示。

  从人才培养看,我院项目的聚集人才和锻炼新人的孵化器功能日益显现,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项目实施梯队,既培养锻炼了一批拔尖人才和骨干人才,又使青年学者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迅速成长。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看,5年来共立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68项,全部由45岁以上学术骨干承担,资助经费显著增长,2011年总资助经费为610万,2012后基本稳定在年均2000万以上,占全年资助总额的40%;自2011年起青年项目立项数首次突破20项,并在以后5年中稳定在年均30项左右,占全年各类项目立项数的30%。在科研实践中,尤其是跨学科、跨领域项目的推行使学者在相互探讨中开拓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使人才拥有了多元的视角,更有利于成果的质量。

  五年来,我院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向国家、向社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未来五年乃至更久的时间里,我院将继续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举措,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质量,使我院项目承载的“成果推进器”和“人才孵化器”功能更加彰显。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