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热议工作报告


2016年01月29日 09:11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6年1月29日总第329期     作者:史金波 等

  扎实推动创新工程

  史金波(院学部委员)

  听了王伟光院长和赵胜轩副院长的报告,我感触颇深。报告突出了两个要点:一强调了意识形态问题。根据党中央会议部署,我院在意识形态领域做了新的工作部署,应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走在前列。我院的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应当有这样的认识与担当,不仅从事现实问题研究的部门和专家要重视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基础学科研究也都与此有关。如研究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对现实改革开放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可为现实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历史借鉴;研究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对今天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会有很大助益。二对创新工程作了深刻阐述和阶段性总结,分析了创新工程实施五年来的成绩,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工程大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改变了过去我院部分科研人员身上存在的有点散、有点懒情况。创新工程是一项开创性工程,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继续推动创新工程,真抓实干,上下一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对于创新工程,我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实施创新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出好成果,为国家、社会,为人民提供有价值、有贡献、有新意的科研成果。然而,如何保证、提升创新工程的质量,把我们每一个项目都做好,最终达到这个总目的,极其不容易。我们看到有些项目并不是创新性项目,仍是自己的老题目、老内容;有些是前人对此已有很好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需对创新工程准入门槛进行把关。二是创新工程评分考核同科研人员报酬相挂钩,这一导向对科研人员触动很大,促进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如果科研人员过多地重视分数、注重经济回报,也不利于科研发展。回顾国内外历史上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都是潜心研究,不计报酬,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一生,才能取得辉煌成就。科研人员应该考虑其课题研究的意义之所在,应思考如何多为哲学社会科学作贡献,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社会、为国家留下有用的东西。

  我认为应处理好创新工程与其他项目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间的关系问题,能否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入创新工程的范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尤其是其中的特别委托项目、重大项目,反映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和前沿,做好了不仅是个人的成就,也是院里的光荣。另外,科研工作的一些成果不算分,如编纂权威辞书《辞海》及《中华大典》等很多重要的工作目前不能纳入创新工程,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持续进行。

  继往开来话创新

  马援(科研局局长/创新办主任)

  我院创新工程实施已有五年。实践证明,过去五年是我院历史上发展变化非常大的五年,创新工程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实施创新工程,我院“三大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过去五年,我院在努力实现“三个定位”目标的进程中,阵地功能、智库功能和殿堂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比如,从发挥阵地功能来讲,我院在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在对错误理论和思潮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方面、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我院始终站在潮头,勇于创新、勇于发声,承担了许多研究宣传任务,推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从发挥智库功能来讲,目前我院有3家智库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构筑起“院—所—专业”三级智库格局,形成了与创新工程相配套的智库建设新体系,我院一批专家学者、大量应用对策成果、若干重要的研究中心在党和国家的决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发挥殿堂功能来讲,我院拥有国内门类最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期刊、学会、中心等学术平台,通过创新工程的推动和建设,我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全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领导力。

  第二,通过实施创新工程,我院科研成果量质齐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从成果数量看,过去五年,我院的科研成果数量逐年上升,每年以1000多篇(部)的数量增加,《要报》对策成果从过去的几百篇上升到去年的近3000篇,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或被决策部门采用的成果数量大为增加;从成果质量和影响看,近五年来推出了《新大众哲学》、《东方哲学史》、《世界佛教通史》、《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等一大批精品力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一些成果比如《理解中国》、《列国志》、皮书系列丛书等还走出国门,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第三,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建立了一套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符合社科院发展规律的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报偿、准入、退出、配置、评价、资助等六个系列的制度内容,实现了对我院各个领域管理制度的全覆盖。这个体系的建立,打破了过去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长期困扰我院发展或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障碍,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如报偿制度体现了科研人员智力成果价值,资源配置制度实现了从科研资源到管理体系的优化配置,后期资助目标报偿制度实现了对科研人员和创新岗位的考核、激励、奖惩一体化目标。

  从以上三个角度来看,创新工程对我院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的确起到了推动、引领、提升的作用,这也是我院把创新工程归结为机遇工程、发展工程、生命工程的主要原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写入其中,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高度期待。着眼于下一个五年,院党组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创新工程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我认为,从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开创境界的角度来展望创新工程制度建设,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在进一步发挥我院在实施创新工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方面下功夫。创新工程是写入国家规划的全国性工程,是社会科学界的标志性工程,我院作为这项工程的牵头单位,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科研成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制度建设等,都要有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和眼光,要成为社会科学领域改革发展的领头雁和先行者。这是一份非常重的责任。二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方面下功夫。制度建设是创新工程的生命线。通过实践证明的好制度、成熟的制度要让它巩固下来;一些探索性的、不完善不成熟的制度,要尽快补充完善起来。在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完善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否则,失去制度约束,创新工程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支撑。三是应考虑在国家层面推动总结创新工程制度建设经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我院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规范,比如横向课题管理制度、科研绩效考核及报偿制度等,可以通过与国家有关政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国家层次的制度安排,从而极大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国家前期实施创新工程试点的意义所在。

  创新工程进入成熟、理性阶段

  朝克(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王伟光院长在报告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总思路,即如何更好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我院的创新工程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了五年历程。创新工程是爬坡工程,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付出了巨大心血;创新工程是改革工程,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新路;创新工程是希望工程,它增强了我院哲学社会科学阵地意识,提升了我院国内和国际学术地位,强化了我院话语权、主动权和学术理论的权威性。

  创新工程启动之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大锅饭”问题,为此我们形成了包括报偿、准入、退出、配置、评价、资助等六个系列制度的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筑起了创新工程的制度大堤。正如王伟光院长在报告中所说,“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强调制度创新是创新工程最根本的保证,是创新工程的生命线”。在这一全新的思想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下,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使我们工作逐步有计划、有安排、有步骤、有规划、有思路、有创新地步入了正规、科学、高效发展轨道。比如说,期刊管理方面,既制定了严格的期刊质量考核标准及编辑人员水平考核标准,进而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期刊管理、编辑工作。与此同时,下大力气强化了社团组织的科学化管理,提升了其生命力和学术力量。特别是,在不同种类和名目繁多的项目分类管理、项目成果的分门别类的审查审核审定等方面下了苦功夫,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学有力,充满决心、信心、创新的管理制度。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创新工程的准入和退出制度,科研人员竞争上岗和聘用制度、优秀人才的引进制度,优秀科研成果的出版管理和新闻发布制度。所有这些,给全院的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带来劳动光荣、奉献光荣、创新光荣的思想意识,从根本上扭转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铁饭碗”错误思想,鼓舞了人心、振奋了科研队伍。随即而来的就是,我院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科研队伍不断精华、科研管理不断强化、科研理论成果不断精品化。而且,我们的阵地意识、智库功能、殿堂功能和作用日益彰显。我们可以有信心有决心地说,我院能够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将会发挥极其重要而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院创新工程已进入非常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王伟光院长的报告听了令人鼓舞和振奋,让人深感肩负的使命之伟大与重要,使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更加胸有成竹、信心百倍。我们将乘势而上,义无反顾、不负使命地推出更多站在时代高度,代表国家水准,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重大创新工程成果,培养更多政治素质过硬、学术造诣高深、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型人才,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以此迎来“十三五”发展的美好时代。

  打造创新工程“升级版”  提升高端智库竞争力

  李进峰(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

  “十二五”期间我院有许多工作取得新成就,其中,最令社科人骄傲的是创新工程。王伟光院长在2016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工程是一场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创新工程是生命工程。我院的希望、前景、未来在创新工程。”

  创新工程启动的动力之一是改革我院不合理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承认学者在科研活动中的智力投入,“智力报偿”概念的提出成为我院突破旧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抓手。之后,我院创新工程理念得到国家财政部、审计署等有关部委认可与支持。一场围绕知识生产体制机制的革命从2011年拉开了序幕。推进创新工程从试点单位开始,一步一步打破旧的体制建立新的制度,解决了原课题制的弊端。彻底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运行高效的人事制度。初步形成了以“报偿制度、准入制度、退出制度、配置制度、评价制度和资助制度”为核心的创新工程制度体系。

  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在创新工程改革推动下,我院科研成果明显增多,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阵地、殿堂、智库功能明显增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十三五”时期,我院有信心、有能力在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打造创新工程的“升级版”,提升我院作为国家级高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索和实践。

  第一,从创新工程“初级版”向“升级版”迈进。正如王伟光院长在2016年工作报告中讲的,尽管创新工程已经取得许多成就,但是,创新工程改革应不断深化,要形成完善、系统、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体制。为此,在未来几年,应该努力从成果产出、成果评价、成果转化入手,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成果产出从重视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二是成果评价从重视结果评价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评价转变;三是成果转化从重视专著论文发表向专著论文发表与要报国家认可并重转变。

  第二,打造创新工程“升级版”,有效推进学科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创新工程的课题管理方式,课题研究与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强化优势学科,发展重点学科,扶持特殊学科,优化学科布局,构建我院学科集群。

  第三,打造创新工程“升级版”,提升高端智库竞争力。通过改进成果产出机制、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等,使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使基础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形成良性互动。而以学科为基础的科研机构的知识生产和以国家重大课题为依托的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院形成坚实的、规范的基础研究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院作为高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

  不遗余力推进创新工程

  房宁(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此次工作会议既是对2015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创新工程实施五年的一个重要总结。创新工程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讲是革命性的,对我院的科研、管理、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我们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五年,创新工程取得了巨大成绩,我们还应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进创新工程。

  对于创新工程,我是心怀感恩的,我们应当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人民、感谢院党组。王伟光院长也在讲话中谈到,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国家面临很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我院创新工程支持力度不减。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莫大期待,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创新工程就是要让我们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工作,出更大业绩。在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及其重大意义。

  五年以来,我院创新工程确实取得巨大成绩,但是每迈出一步又意味着要解决更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取得的进步越大,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和新困难也越多。现在创新工程建立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是其中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个问题,要提高质量。工作会议上有同志讲,现在创新工程机制可以治“懒”,但是未必治得了“庸”。也就是说要提高质量,光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超越物质的追求和执着。王院长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强调要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做学问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要能够超越个人际遇,克服重重困难,能够坚守、坚持。作为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也希望年轻同事能够坚守,能够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个问题,我们也要看到,在创新工程中,还有一部分同志没有跟上来。如何促进这些同志还应在管理措施等各方面有所考虑。虽然创新工程综合绩效评分的分数不能说明一切,但毕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情况。现在做得多的同志,确实做得非常多。但另一方面,做得少的人确实做得相当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相信创新工程下一步会有新的措施加以解决。

  创新工程引领我院前行

  潘家华(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王伟光院长在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创新工程的成就,对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创新工程做出了部署。作为社科院的一员,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受益者。我们深切感觉到,王伟光院长在“十二五”开局之初,谋发展敢担当,站位高思路新,不仅仅提出了创新工程的概念,更把创新工程落在实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创新工程实施五年来,我们感受到了院里、所里实实在在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创新工程,就没有我们的现在,我们对创新工程的未来充满信心。

  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看,创新工程就是一面旗帜,一股动力,一根“鞭子”,一种规矩。创新工程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在这面旗帜下,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队伍得以凝聚,进而同心协力,奋力向前。创新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前行的动力,明确定位、发挥功能,目标明确,绩效可比,各单位各部门争先恐后,内在潜力得到巨大发挥。之所以说创新工程是一根“鞭子”,是因为在督促我们前行的同时,若稍有懈怠、略有差池,便予警戒。创新工程是为我们科研工作立的规矩,得以成方圆。各种制度成体系,规范完善,体现了法治精神,照章办事。

  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创新工程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已成体系,而且这些规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很好地指导了工作的开展。我们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2012年进入创新工程,年年跨大步,一年一个新台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过去两年,尽管我们起步低、人员少、基础差,但是,借助创新工程,城环所的绩效在经济学部、在全院,都是名列前茅的。

  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其效果突出地表现在:人才队伍建设发生了明显变化,队伍不但稳定了,而且还有所扩大;提升了产出,科研成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强化了管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我院的创新工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我们对“十三五”时期我院的发展充满信心。党和国家对我们寄予厚望,创新工程为我们提供了条件,作为社科院的一员、一个研究部门,必须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

  紧抓创新工程和智库建设

  姜卫平(办公厅副研究员)

  此次工作会议承前启后,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党组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统领,强调以创新工程和智库建设为重要抓手,抓住各项工作的“牛鼻子”。

  创新工程自2011年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五年的征程,于艰辛探索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工程的实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做好下一个五年的创新工程工作,必须增强看齐意识,要经常、主动、坚定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组的决策部署看齐。

  首先,要坚持五大经验,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和核心关切,统筹谋划、全面推动科研事业发展;以提升科研生产力为目标,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高度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坚持规范化管理,严格按制度办事,确保改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把门槛提得更高一些,把标准定得更严一些,把我们科研事业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使我院真正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身份,真正符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的定位,在出成果、出人才方面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院已经形成了包括报偿、准入、退出、配置、评价、资助六项制度的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筑起了创新工程的制度大坝。今后的工作中还需注意执行制度不能失之于松、宽、软,需要严、紧、硬,也就是要让制度更完善、更配套、更固定、更严格,使之成为硬性规定、刚性约束。

  此外,加强我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智库研究和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坚持成果导向,坚持高端定位,凝练主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成果质量,增强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能力。三是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人才,产出高质量智库成果也要靠人才。我们要集中精力培养出一批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正确,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人才,把人才培养作为长久之计坚持下去。

  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杨圣明(院学部委员)

  当前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智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定位”当中就蕴含着智库功能,何为“智库”,直白一点表述就是要给党中央出主意。那么,我们应该出什么样的主意呢?我认为我们不能在一些小的事情上打转,而是应该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上出谋划策,必须在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上贡献智慧。比如,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重抓什么内容,我们需要加以研究。诚然,作为一名学者,在紧密联系实际做好研究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能被外界牵着鼻子走,要保持学者的独立意识。比如,最近媒体在热议供给侧改革,对于经济学者来说,不能仅仅研究供给侧,也要研究需求侧,探寻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多措并举,实现供求平衡。

  发挥好智库功能,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需要静下心来钻研书本理论知识,也需要对现实问题深入调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对症下药,开出医治当前中国发展问题的处方。惟其如此,我们的智库功能才能有效发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次,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现实中没有哪一项工作是不需要花费心血而能轻易完成的,清苦的科研工作尤应如此。更何况,当前我院正在实施创新工程,在创新工程的支持下我们广大科研人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在此情景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将满腔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最近,我的创新工程项目“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基础研究”顺利结项,形成了24万字的著作。未来,我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王伟光院长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我院“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果,展望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号召各个研究所尽快制定好本部门的“十三五”规划。我认为,“十三五”时期,关乎我院长远发展的是人才问题,我院需要下大力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国内国外人才交流。相信社科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推动创新  建设一流智库

  单天伦(院原副秘书长)

  今年的院工作会议是在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就国家层面说,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给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和紧迫的研究课题,迫切需要我院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就我院来说,今年是总结实施创新工程五年来的经验、部署进一步推进创新工程迈上新台阶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

  王伟光院长的报告详略适当、言简意赅,听了鼓舞人心,令人振奋。特别是对创新工程重要意义的阐述、经验总结、下一步工作部署,深刻、明晰、具体。

  王伟光院长的报告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院党组创新意识强烈,把创新工程视为我院一号工程,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尤其在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出台了许多新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新制度,令人耳目一新。

  王伟光院长说创新工程是场革命,这里说的革命,就是为解放和极大地发挥科研生产力,革除一切不适合、不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旧体制、旧制度,用更加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新制度,更有力、更有效地组织科研工作,提高科学生产力,推动科学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工程由“创新”和“工程”两个词组成。“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生命线,更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离开“创新”就谈不上是“科学研究”。而管理是一个过程,是方法手段,管理的目的是激发、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管理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组织科研力量,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使科研生产力最大化,使科研成果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管理创新必须有利于推动科研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必须有利于高端人才、高端成果的推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当努力创造和提供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与环境,理解、鼓励这种创新性探索性工作,不断把创新研究推向深入,产出高端成果。“工程”则显示系统性和相关性,我院的人才工作、后勤工作也都出现了新气象、新面貌。老干部工作更是新意叠出,使老同志不仅生活有尊严,而且成了创新工程的后盾和助力。

  院党组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我院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国家级综合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智库,已构筑起“院—所—专业”三级智库格局。

  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必须坚持成果导向,要把推出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和高水平的智库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智库建设要容纳、涵盖和依靠这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我院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从而形成能够为中央决策所需要的、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的、具有历史眼光的、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成果。

  智库建设说到底是人才的培养,智库是否高端,取决于人才是否高端。要放远眼光选人才、用人才,统筹发挥“三个定位”的综合优势,培养一批政治方向坚定、学术导向正确、学风端正的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 

  抓好纪律建设  耕好两块“责任田”

  胡乐生(中央纪委驻院纪检组副组长)

  王伟光院长在回顾2015年工作、部署2016年工作时,均提到从严、从实、管党、治党、管院等关键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讲话精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落地,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具体体现。

  做好这项工作,我院有着很好的基础。王伟光院长强调要推动“三个强院”战略,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强院。但是要让院里的所有党员干部学者都意识到管理强院中“管理”的重要性,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学者“严”与“实”的意识还不够,一些管理措施还不够有效,一些措施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王伟光院长提出,2016年,我们一定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具体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一定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我院所有院属单位都有党委、党的组织,都有纪委或纪检组织。一方面,党委要做好分内职责,把精力放在管党、治党上。管党治院不能只靠院党组来呼吁,大家要一起动起来,院属单位的党组织都要领责任、领账、领问题,真正担起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每个院属单位的纪检组织都要切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2015年下半年,院党组作出重大决定,即各院属单位的纪委书记由原先的行政副职兼任,改由纪委书记兼行政副职。这一变化突出了监督责任的到位和把纪律挺起来的意识,真正把监督的担子扛起来。

  院党组、驻院纪检组在纪检方面布置的任务,在纪检内担任职务的人必须认领,让这个任务在本单位落地生根。这是对院党组负责、对所在单位的党员负责、对所在单位的风气负责。在管党治党方面,要耕好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这两块“责任田”,这是落实好从严管党、治党、管院、治院的关键。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我院做好党的工作,必须要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还要有铁一般的纪律和铁一般的担当。从纪检角度讲,只有纪委有了这样的担当,才能保证全院科研纪律的落地,进而顺利推进整个科研工作、创新工程。从严管党、治党、治院是对广大学者的爱护,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者更好地为人民做学问、少出问题、不出严重问题。在党内担任职务的学者,特别是担任纪委书记、党委书记的学者一定不要把自己当作普通学者,而要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带头尊崇党章、学好党章、贯彻好党章,为社科院创新工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顺利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人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做好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通过整改过去发生的问题,消除存量、遏制增量,以带动其他工作的落实、两个责任的落实,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管党体现在巡视整改、审计整改之中,确保整改有力、有效。

  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王晓霞(院直属机关纪委书记)

  在刚刚结束的院2016年度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我认真聆听了王伟光、赵胜轩和张英伟同志所作的报告,仔细阅读了我院2016年工作要点等会议文件材料,强烈地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到了我院2016年各项工作中。

  这次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以及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精神。会议报告的高频词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王伟光院长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在我院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如报告中提到,落实党组(党委)工作责任制是全面从严从实治党管院的关键。他特别强调院属单位党委要履行所在单位全面从严从实治党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所在单位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责任人;纪委或纪检组织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对全面从严治党责无旁贷,必须履行好监督责任。对党委和纪委履行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

  赵胜轩副院长在部署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强化党内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要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强党内监督,党委、纪委如何在党内监督中发挥应有作用,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归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党内监督的对象、内容、职责、途径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对党委、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第六条规定了党委在党内监督方面的五项职责:领导党内监督工作;制定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措施;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对下一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监督上级党委、纪委的工作等。这些职责均体现了党委的监督责任。因此,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要靠党委和纪委同向发力,齐抓共管。也只有如此,才能抓出成效。

  我院2016年工作要点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与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有载体、有落点。使得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工作要点突出强调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思想理论武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认真落实巡视整改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加强纪律建设等。

  直属机关纪委将按照会议要求,认真传达贯彻院会议精神,抓紧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任务分解,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继续按照院党组的要求忠诚履行职责,为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为更好地服务现实做研究

  邢广程(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王伟光院长在今年院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内容全面、联系实际、内涵丰富,为我院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听了之后深受鼓舞。2015年是我院创新工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院创新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认真总结创新工程过去五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着力推出一批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推进创新工程迈向新的高峰。

  王伟光院长强调,创新工程重在“创新”,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发展和推动创新工程,关键要在“创新”二字上下功夫。如何取得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课题。下面我谈几点具体的体会。

  第一,创新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为例,国际问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它研究的是“现在时”和“未来时”;而历史学科研究的是很久之前的事情,它研究的是“过去时”,这就造成了两者在学术成果上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把这种差异体现在学术成果的评价当中,进一步完善创新工程的评价体系,而不能用同一个学术尺度来衡量所有的学科问题。创新工程经过五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认为,今后需要进一步向精细化、精准化发展,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第二,历史学研究应当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王伟光院长强调,要巩固传统优势学科领先地位,引导基础学科在加强自身学术积累的同时,关注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我对此深有体会。目前,历史学由于自身学科特点,更多地注重基础研究,而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稍显薄弱。其实,历史学研究在咨政建言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我们国内、国外现在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和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一带一路”战略,是21世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司马迁称之为“凿空”。“一带一路”研究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历史学者在这一课题上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外国史学界一起研究丝绸之路在沟通东西方各方面交流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主动而为,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服务。

  第三,加强新疆智库建设。王伟光院长提出,要加强合作智库建设,坚持高起点推进、高质量研究、高水平建设,着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高端智库群。新疆智库正是在院党组的支持下应运而生的。我认为,新疆问题有它的独特性,它不仅仅要研究现实问题,也要研究历史问题。这就要求新疆智库以中国边疆研究所为依托,集中各方面研究力量,与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更好地为中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转型升级  推进名馆建设

  王岚(院图书馆馆长)

  2015年对于我院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围绕院党组相关部署,我院创新工程、党风廉政建设和智库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项工作全面有序推进。2016年度院工作会议的召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2015年对于院图书馆来说,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是院图书馆的“业务转型、服务升级”之年。一年来,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高翔秘书长的直接领导,以及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狠抓服务创新,推进名馆建设。一是巩固扩大送书上门服务;二是实施“资源到所、服务到人”;三是完善远程访问,使资源便捷好用;四是拓宽资源渠道,保障文献使用;五是改进工作流程,保证快速服务;六是发挥专家作用,提高资源质量;七是全馆积极创新,主动热情服务。第二,发挥数字化社科院主力军作用,推动“一库两平台”建设。海量数据库整合平台、馆藏文献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社会调查数据库、古籍善本数据库等子库以及社科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第三,综合集成实验室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推进有序。第四,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升级,网络平台安全保障有力。第五,根据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文件要求,努力推进社会调查等新型业务的市场化试点探索,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为院图书馆业务转型与变革开创新思路。

  2015年,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响应党中央和我院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要求,院图书馆领导班子在着力推进业务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表现在:馆领导班子围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组织“三严三实”、“三项纪律”等专题学习,着力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建立“三公开一加强”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财务和馆务制度,努力提高全馆政治政策水平、业务管理水平,营造真抓实干、谋事创业、廉洁奉献的工作氛围,为院图书馆各项业务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院图书馆发展的关键之年。本次会议为院图书馆今后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新的一年里,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深入推进,院图书馆将紧密围绕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数字化社科院”建设目标、完成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要求为己任,以共建共享、协同创新为理念,以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发展契机,在思想作风建设、业务转型升级、“一库两平台”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真抓实干,着力打造集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研究创新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型专业图书情报机构,为巩固我院在国家人文社科研究的制高点地位,以及有效支撑我院和我国重大战略决策贡献力量。

  建设社科院发展新风貌

  邓纯东(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伟光院长的工作报告对关系我院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我主要有三点体会。

  第一,报告体现了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定位”的要求。“三个定位”是全面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一个总要求,据此,中国社科院党组在全面推进院内各项工作中非常强调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作用,这方面工作部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作用的发挥,既体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思想观念上,也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全面、系统的宣传上,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系列研究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将其作为发挥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的重要任务。在2016年的工作部署中,王伟光院长不仅强调要研究好、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且强调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好科研工作人员的头脑,继续办好各种培训班等,这是学习好、掌握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为了实现各方面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还设计了一系列具体任务、工作载体,包括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实施细则》、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意识形态工作协调会议制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思想理论写作组等,均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化落实。

  第二,继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成果、出人才,而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向上风气的形成,科研人员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以此为载体,正在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合理现象。此外,包括对行政人员是否进入创新工程、后期资助上差距太大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要继续改进。总体上,创新工程作为科研工作的新制度、新载体,着实有力地推动了优秀成果的出现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制度。

  第三,以“三项纪律”建设为载体,在推动各项工作中建设力度大、措施到位,对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秩序、精神面貌起了很好的作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的“三项纪律”建设活动、2015年“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全国全党都在开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借助这些活动来促进整个院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不断改变部分单位做事制度意识不强、措施贯彻不好、个别人员组织纪律意识不强的不良风气及现象。王伟光院长所作的报告,延续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整体工作思路,强调继续加强“三项纪律”建设、加强“三严三实”等教育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管院,以促进社科院各方面管理、制度,促进良好环境的营造、整体工作的改进提高、整体风气的积极向上。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