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2015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概述


2015年12月28日 08:34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28日第875期     作者: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精神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激发理论创新、学术创造的活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打开了世界性的宏阔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全国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以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学科门类齐全、高端人才荟萃、综合研究实力强等优势为依托,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国际外交战略,围绕中华文化和人文基础学科领域,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推出现实性强、公信度高、影响力大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和决策研究成果,为中央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的精神产品。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实践载体,以出精品成果、出专家人才为目标,在继承和发扬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倡导学术创新,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构筑平台高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探源、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及理论、中国语言文字、世界宗教等重要人文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广集博采,传承创新,巩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来以综合实力见长的人文基础学科的优势地位,推动人文基础研究学科持续发展,取得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鸿篇巨著。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共完成专著400余部,论文4000余篇,研究报告近200部,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百余种。我们从这些完成的研究成果中遴选出若干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进行发布,向社会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本次发布会发布的成果共有11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该成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撰写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篇重要理论文章。文章从理论基石、政治主题、伟大宣言、行动纲领、科学判断、基本原则、执政理念、发展理念、治国方略、重要观念、对外战略、军事思想十二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包含的基本理论观点。文章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

  该文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十年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入选的46篇文章是从数百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其中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同志和院属单位专家学者撰写发表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院外专家学者撰写,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编辑出版这本文选,是为了帮助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达到解疑释惑、正本清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套六卷本著作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学术史专著,分别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49年以前)、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等方面,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描述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轨迹,阐释了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和理论成就。

  《中国抗日战争史》

  该著作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角度,全面叙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历史,特别是体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壮举和历史经验,突破了以往的抗战史仅仅以战争为主的叙述方式,把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以及沦陷区单独成卷,力图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状况,说明抗战对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复兴的巨大意义。同时,该书特设一卷专门介绍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曲折,回答社会关注的中日关系问题,告诉读者: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

  近年来,影像史料不断受到史家的推崇。它不仅能为读者揭示档案记录中所遗漏的重要细节,弥补文本之不足,更能让读者生动地“想象”历史现场。该影像集共分六卷,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中缅印战场》《战时中美合作》《大后方的社会生活》《从反攻到受降》,几乎涵盖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收集图片1800余张。透过这批海外稀见影像,呈现给读者不常见到的另一个抗日战争。相信这些影像的整理出版,将有助于研究者从国际化的视角,多维、立体地还原日本的侵华历史。

  《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

  《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由前言、上编、下编和编后记四部分组成,上编分五章,是对当年发掘资料的详细报道以及必要的解读和讨论;下编用15个专题介绍了多学科鉴定、研究成果。全书共四册212万字,表格139份,集成图纸501幅,彩色、黑白图版417版(含照片1800余张),为研究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提供了一份翔实的基础性参考资料。

  《中美关系史(1784—2013)》

  该书为英文著作,是从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远航广州到2013年为止的中美关系的通史性著作。全书根据中美双方的资料,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悠长岁月中的两国关系,展现了两国关系极其丰富又错综复杂的图景;作者力求持论公平,分析客观,既注意照顾全面,也对重要的政策、事件进行了重点剖析;书中既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又鲜明地指出了各个不同阶段两国关系的不同特征。同时作者也对未来的两国关系作了展望。

  《世界佛教通史》

  该著作是第一部佛教世界通史,主要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衰演变过程。该著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史学和哲学方法为主,并且借鉴考古学、文献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宗教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收集、整理、辨析第一手资料(个别部分除外)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对世界范围内的佛教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众多的佛教思潮、派系、典籍、人物、事件、制度等,并且兼及礼俗、典故、圣地、建筑、文学、艺术等。

  《论语还原》

  该书对《论语》的解读,横跨诸子学和经学,综合运用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在方法论上有许多带有本质价值的创造。作者充分进行文本细读,利用当下出土简帛材料,推求《论语》成书的原始过程,篇章政治学的内在秘密,梳理了七十子后学编纂《论语》和传道、传经的文化脉络,谱写了孔子及其时代的生命年轮和文化地图,开创出以“碎片缀合”和“年代迭压分析”为核心方法的诸子研究新理路。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

  百集《中国通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合制的大型纪录片,由电影频道出资,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具体撰稿及监制任务,历时六年完成。由历史所所长卜宪群负责的15人课题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三条主线,在反复论证并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清王朝结束共100集的选目。课题组还严格按“基础内容稿审阅”、“配音稿审阅”、“审片”三个步骤严格把关,履行监制义务。到2015年7月,百集《中国通史》纪录片制作完成,其中14集曾于2013年试播,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此外,以各集作者脚本原稿为基础的同名图书也即将于2016年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

  “学术年鉴”系列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倾力推出的重要学术出版品牌。该“系列”以学科为基点,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学术发展的脉络,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本次发布15部学术年鉴,包括《中国哲学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经济学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等一级学科年鉴,和《中国辽夏金研究年鉴》《中国政府管理年鉴》等二、三级学科年鉴。各学术年鉴均形成了较为统一、稳定的栏目,包括学科综述、重要文献、优秀论文、论文摘要、学术大事记、人物、学术索引等;年鉴条目撰写规范性提高,与国际年鉴标准接轨;各年鉴都编制了学术索引,使年鉴工具书性质进一步彰显。

  《语音与语言的跨学科研究》

  语音与语言的跨学科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语言研究所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一期项目研究成果。自2011年以来,实验室按照一期建设方案,坚持“理论与应用并举、科研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围绕语音与言语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开展研究。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实验室在儿童语言发展习得与认知发展、发音生理机理与建模、方言语音及语法、语言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累积发表英文专著5部,各类中英文学术论文200多篇,荣获国际国内奖项18项。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