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曹道衡文集》首发式在京举行


2018年07月13日 09:17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7月13日总第445期     作者:记者杨阳

  本报讯  (记者杨阳)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州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曹道衡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高度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深切缅怀曹道衡在中古文学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后学的启示。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主持。

  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

  据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张存威介绍,《曹道衡文集》(10卷本)是曹道衡学术成果首次系统整理出版。其中,1—3卷为论文集,分别为《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古文史丛稿》《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这些文章钩沉索隐,考证严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曹道衡本人最为看重的著作。

  4—7卷为文学史专著,分别为《汉魏六朝辞赋》与《魏晋文学》,《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南北朝文学史》(与沈玉成合著),《萧统评传》(与傅刚合著)。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曹道衡对南北朝文学的总体把握以及对中古文学史构建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8—10卷为资料考据性著作,分别为《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刘跃进合著)、《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合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合著)。

  这套文集的出版恰逢曹道衡诞辰90周年,被学界视为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学术人生的忘我坚守

  曹道衡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2005年去世,从事古代文学研究50余年,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了50余年。他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勇于开拓,在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在座谈会上,曹道衡昔日的同事、师友、学生回忆了他生活工作中的点滴片段,听来让人感动不已。

  曹道衡经学功底精深,所学触类旁通。他在中古文学史的深入研究中,创造性地论证了文学流变与家族、地域的有机联系,这种研究方法赢得了许多同道的赞许和钦佩。“道衡学长非常谦虚谨慎,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夫子’,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却有着坚持真理的风骨。”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说。

  学术精神的潜心秉承

  刘跃进坦言,曹道衡最令人敬佩和感念的是他的“三个坚守”,即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坚守、对学术研究领域的坚守、对学术理念的坚守。曹道衡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选题具有一种弘通的眼光,即“小题而大作”,“探微而知著”;其次,对材料的取舍追求一种平实的境界,不以新材料取胜,而是在常见的书中得到新的见解,这被曹道衡自己戏称为在“锻炼内功”;最后,具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曹道衡总是试图提出新的问题,而且又总是能邃密扎实地提供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新途径。

  在刘跃进看来,曹道衡的研究,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极大地拓展了中古文学研究的空间。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于中古文学研究,在史料考释与整体建构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既有全面的勘察,又有精深的开掘。学术界盛赞这种“在平实中创新”的研究是曹道衡对中古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认为,“一切从材料中来”是曹道衡的学术信仰。曹道衡一生秉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勤勉不辍的精神,默默在文学史研究的领域耕耘了50多年。“在这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曹先生好比是学界永不枯涸的一汪泉水,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新鲜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与他以经史学养为主的知识结构,以及充满责任感、焦虑感的学术良知紧密相关。”

  在傅刚眼中,曹道衡具备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的“大文学史”观念,拥有史家之心。他往往围绕“史之脉络”展开文学史研究,以一种科学、客观的态度,寻找文学史中每一个曾经被遗漏的环节。曹道衡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研究者,时刻对自身的学术品格保持自省的态度,追求实事求是,敢于“存疑”,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